黎倩蕾:由街頭到茶記到家庭 文革氛圍下的香港

2019-08-06
黎倩蕾
80後平凡OL
 
AAA

YO1.jpg

社會動盪,走到街頭巷尾,都聽到唉聲嘆氣,都說茶記是民間城市亂彈,今早食早餐,就聽到老闆埋怨堵路麻鬼煩,本來只是講人自講,但有心火盛食客就搭訕,話班後生為香港點算暴力就算是暴力都是被迫之類,一衆茶客如我,明明扒住啖沙嗲牛麵趕返工,都即時手停口停,但還是努力不動聲色,眼看一場口水戰一觸即發,好在老闆二話不說快閃入廚房,未再反駁,避過一場晨早戰爭,大家總算鬆一口氣,繼續扒麵。

類似的大小戰爭,過去一個多月,可謂無日無之。不單在街頭,在茶記,甚至在家庭,其實都每天上映。我那剛告別中學生涯準備入大學的小姪女,DSE獲派第一志願,本來是天大喜訊,小妮子卻情緒低落,我以為她和很多年輕人一樣,不滿政府施政,特別悲憤躁動,卻原來恰恰相反,小妹妹說,好朋友都走上街頭,她試過跟著去一兩次,但感覺卻是很害怕,她向好朋友坦白,說覺得當差的叔叔是好人,不想駡警察,也受不了街頭推撞和罵戰,所以不想再去。

但拒絕,卻換來好朋友的責難,罵她懦弱無良知,只因「無一個警察是無辜」,指控她不配做香港人,小女孩單細聲陳述已淚眼汪汪,說不明白講出心中所想,為何會被罵,有時也會自我質疑,心𥚃很難受。我聽罷,只能默然,因為,這確是今日的香港。人是群體動物,本能是跟著同一方向走,就如網民發動三罷,有些人口中的「良心店」和「真香港人」,紛紛表態,你不響應罷工罷市嗎?隨時落得被問候你還有良知嗎?然後是「我杯葛你」的結果。

暫且撇開誰是誰非不談,社會不斷分化的結果是:香港充斥文革式的批鬥氛圍,大是大非的設定下,你去沙田吉野家看看,到今日仍圍滿木板,只剩門口進出,木板外是無恥和願你死全家的咀咒,字條沒人敢撕,因為寫到明「撕一貼十」,還可能引來一輪肢體衝突。好吧,我當茶記和吉野家老闆都是大人,成年人有能力處理,但如果你只十七八歲又如何,同學去衝擊,你不去可以嗎?也是可以的,但你要有心理準備如小姪女般被指責懦弱,要求和你割蓆,這些日子以來,你unfriend過幾多人?又被幾多人unfriend過?

群眾可以是力量,也可以是壓力,加上不割蓆不篤灰,可以是團結,但也可以是盲撐。當社會不再可以暢快表態,無空間獨立思考,這還算自由社會嗎?文革就是如此,當有人發現不對勁,也不敢表達,社會變得單一,因為異見者不會有好下場。或許只站在沉默大多數角度看也不公平,但就是站在對面看,如果你是警察,大部分執法者在巨大壓力下都火遮眼,你對示威者展現文明禮貌,可能亦會被同僚鬧爆。而慢慢地,大家會對自己一方的暴力合理化,只表述有利自己的觀點,長此下去,民智下降,對立的更對立,這會是香港之福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