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論】香港 需要時間和耐心來復原

2019-09-03
 
AAA

17ae6848e2c8daef8323933082cd4dce.jpg

香港現時的狀況,令人感到憂慮,似乎亦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因為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反修例」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線,令香港自回歸後積累的問題一次爆發出來。

那麼香港積累甚麼問題?樓價過高、青年人難有出路、幸福指數處理低位,這些問題都是大家耳熟能詳,可是是否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將所有問題化解?甚至如澳門一樣,每年向每名市民派發8000至10000元,便可以將民怨化解?相信只會將問題減少,但不能完全化解,因為香港與澳門雖然只是一小時的車程之隔,但文化差異極大,所以澳門的方法,不一定可以套用在香港上。

同樣道理,香港回歸中國所產生的問題,很多源自文化上的差距而產生,因為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時間達99年,很多文化根深柢固,加上香港早已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城市,當然華洋共處是一個特質,但同時亦不能排除龍蛇混雜,所以如果希望可以在回歸22年間,將中國的特色,完全注入香港之中,其實是十分困難,出現反彈亦是正常。

而且,回歸初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運氣使然,亞洲金融風暴加上沙士的問題,令香港回歸初期的民怨急升,當然中央及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自由行、投資移民措施原意極佳,亦令香港經濟急速回升,可是由於文化差異的問題被忽略,所以大量內地人士無論是移民或是以旅遊方式湧入香港,最終便引發文化間的磨擦,並導致民怨無法隨經濟回升式降低,反而因樓價不斷上升,又或者新移民增加,令香港土生土長的年青人在社會上面對競爭提升,而令香港的民怨有增無減。

或者,內地市民、官員、中央會不明白,香港已不需要將稅款上繳中央,同時中央不斷推出政策扶助香港,為何香港人仍不滿足?可是當香港的房價或多或少受投資移民等因素而被推高,令香港人置業困難;又或者當香港的金融機構很多已非看大學畢業成績而是看家庭背景,到底有沒有一定資產、網絡才考慮是否聘請有關畢業生,令香港一些自小努力奮鬥的學生,少了很多理想的就業機會,那麼看來好的政策,對香港人而言又是否真的如此理想?

無可否認的是,對中國而言,理想的經濟就是對人民負責任的表現,但對不少香港人而言,有沒有機會,可能更重要,因為經濟好不一定有機會,加上香港這個國際城市,持分者不只是香港人,亦有不少來自國際不同國家、城市的機構、人士,每人意見都不同,亦為著自己的利益而發聲、行動,這令香港的問題往往比任何其他國家、城市發生都要來得複雜,故此要解決其實真的要耐性,亦似乎要多方面考慮。

故此,中央的確已十分冷靜,亦十分克制,但仍然希望出解放軍、實施《緊急法》等情況不會在香港出現,畢竟回歸至今只是22年,解決問題的時間仍有很多。

原文刊於《The Standard》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