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香港抗爭者面對「割席」壓力

2019-11-25
韓咏紅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
 
AAA

pu.jpg

至本文截稿時,香港理工大學還有抗爭者在留守。但據港媒採訪報道,他們的士氣已潰散,校園內的衛生條件每況愈下,廚房裡累積着多日的廚餘待清理,食堂和衛生間凌亂不堪。對留守者來說,步出校園意味着自首與面對牢獄之災,逃走的機會又渺茫,坐困愁城,既不甘心低頭又感到孤立無援。

美國國會眾議院在關鍵時刻(20日)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意在給香港的抗爭運動打一針強心劑,但現實是,香港這場抗爭運動的動能在減弱,內部質疑聲出現,國際輿論的支持更在動搖。

這反映在國際媒體近來對香港事態的措辭,以及聯合國的表態上。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公署發言人科爾維爾本周說:「絕大部分香港人以和平和守法方式行使集會自由的權利,當局大體上也尊重這種權利的行使,一些參加抗議的人訴諸極端暴力,包括針對警察使用暴力,令人深感遺憾。」

暴力日益失控與隨機化,讓「反送中」運動流失了一些民心。而香港抗爭群體一直堅守的「不篤灰不割席不指責」「核爆不割席」信條,正遭到空前質疑和挑戰。

所謂「不篤灰不割席不指責」,指的是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和理非)的港人與「勇武派」抗爭者承諾彼此不告密,不分手、不互相拆台,大家朝一致方向前行,「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這個簡單的信條,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有效地彙集整場抗爭運動的動能不潰散,但該模式的先天不足,也隨着事態發展日益清楚地暴露出來。

香港抗爭運動自我標榜「無大台」、完全自發、自下而上,但除了不斷尋找刺激點,不斷激化衝突以給港府和北京更大壓力以外,抗爭一方就沒有其他策略,謠言因此成為一種很有用的興奮劑。抗爭運動至今沒有出現領導人,也拒絕和官方談判。也許,各方勢力都希望收割抗爭後的戰果,卻沒有意願和能力為所有抗爭者的行為負責,他們認為可以將責任全歸咎港府或北京。但實際上,全香港都在承受代價。

其實,早在今年7月底,長期研究民主轉型並關注香港變化的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政治學者戴雅門(Larry Diamond) 就對「反送中」運動的漸趨激進化與轉向暴力表示非常擔心。

戴雅門當時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建議香港抗爭者應該宣布運動取得了一定勝利,進行着眼於更長期目標的談判,為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和立法會選舉做積極準備,同時吸取歷史上一些運動轉向類似激進策略並且失控的教訓。

他當時說,要把一項運動從抗議、宣洩怒火進階到能產生實質性影響,要求領導力、組織性以及戰略戰術,僅僅停留於道德層面的怒火表達會失敗,運動如果持續激進化,可能復失一些成果以及已經積累的道德優勢。

不幸的是,香港抗爭運動失控的局面果然是發生了,內部也開始出現矛盾與分歧。尤其讓人啼笑皆非的一點,是最先在青年「兄弟」間划出裂痕的原因,是沒有人打掃衛生。

網上流傳的內容反映出,因垃圾車和清潔工無法進入校園,中大的衛生間凌亂不堪,「革命」豪情很快就被沒有熱水洗澡、又沒有水沖廁所的痛苦澆熄,外來的抗爭者呆了沒幾天就在校長「逐客令」下撤出。立場「深黃」的《蘋果日報》就巧妙點出:因革命而在一起,因洗碗而分手;不少人視死如歸,卻極不願意去洗廁所。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理工大學,港媒圖文報道顯示,廚房油鍋里有些煮好的豬扒,已放置至少五天,有解凍食物已放置超過一星期。這些抗爭者缺的不是食物,缺的是清潔工人,可見他們平日生活物資之豐沛,「革命」想法之簡單,讓人唏噓。

當然,抗爭運動出現「割席」壓力,不代表港人對建制與港府的支持就會提高。本星期天香港區議會選舉,對建制派肯定是一場硬仗。但可怕的其實不是反對派政黨最終得到更多席位,而是反對者群龍無首,很懂得破壞又沒有能力建設。在區議會選舉後,希望反對派與港府能坐下來對話,為香港局勢往建設性發展探路。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