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強:《人權與民主法案》生效 香港成大輸家

2019-12-05
劉業強
新界鄉議局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AAA

US1.jpg

反修例風波持續半年,違法的暴力行為尚未止息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當地時間11月27日,簽署了早前由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及《保護香港法案》,引起北京與港府強烈反應。

事實上,《法案》對香港有莫大的負面影響,皆因當中關乎到香港獨立關稅區的特殊地位,其引起的不確定性,將無可避免影響全球企業和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香港的信貸評級或因而下降,促使外資加速撤離,衝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令衰退中的經濟雪上加霜。

此外,外界亦關注美國此舉會否造成連鎖效應,驅使美國盟友如歐盟、英國、加拿大及日本等,採取類似行動,重新審視與香港的關係,對香港百害而無一利。

港美兩敗俱傷

根據《法案》,美國國務卿每年須向國會提交報告,審視香港是否仍然有足夠自治,只要美國單方面認定香港出現違反人權和有損自治等狀況,美方便可決定香港能否繼續根據《美國-香港政策法》享有獨立關稅區的待遇。《法案》把政治和經濟綑綁,香港每年「被驗身」一次,難免令投資者信心構成陰影。若香港不再被視為獨立關稅區,評級機構或有機會下調對香港的信貸評級,本地企業借貸成本勢將上升,香港集資中心的地位亦會褪色,首當其衝受害的,必然是金融、貿易及物流行業。

三大行業在2018年為香港帶來12,680億港元經濟貢獻,佔本地生產總值47%,約103.6萬名從事金融、進出口貿易,以及運輸物流的打工仔,其飯碗將會受到影響。

《法案》一旦實施,對美國也沒有好處。現時有1,344家美國駐港公司,其中278家是地區總部,8.5萬名美國公民居於香港。香港是美國賺取最高貿易順差的單一經濟體系,過去十年,美國在港賺取貿易順差累計總額達2,970億美元,單單在2018年,美國在香港已賺取超過33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香港金融市場匯集了來自海內外的資金,美國由此分享到巨大的金融服務利益涉及天文數字,因此《法案》生效後必定會損害美國在港的商業利益,美國總商會早已提出憂慮。

禁運敏感技術  窒礙創科發展

至於對香港「最辣」、傷害最深的條款,是《法案》第五條有關高科技出口管制的條文。法案生效180天內,美國商務部需要檢視出口香港的敏感技術和產品有否違反美國的要求,包括檢視相關產品是否用以協助中國發展大規模監察系統和社會信用系統等。近年港府銳意打造創新科技為支柱產業,在香港科學園建設「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兩個國際科技創新平台,又在落馬洲河套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擁有匯聚內地以至全球創新資源的優勢,理應受惠於中央在大灣區的戰略部署,開拓一條新的產業鏈,創造高增值的就業機會。

如今美方劍指大灣區,藉以「敏感技術」為名,限制科技產品出口香港,再轉運到大灣區城市,對創科發展處於起步階段的香港來說,無疑是一個「金剛箍」,窒礙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政府難吸納人才

最近有傳媒報道指,政府最新一輪的招聘申請創新低,其中被喻為薪高糧準、極受精英大學生歡迎、負責制訂及推行公共政策的政務主任(AO)職系,應徵者大跌兩成。受近月社會事件影響,政府形象持續低迷,年輕人加入政府的意慾大大降低,加上美國近日簽署《法案》,訂立制裁名單,揚言凍結嚴重違反人權人士的資產及拒發美國簽證,日後公務員和問責團隊隨時要面對「被制裁」的風險,可以預期,政府短期內將更難吸納人才加入,對廣大香港市民來說是一大損失。

法案無助實現民主自由

自六月初至今,香港每星期都有示威、遊行和集會,當中很多都演變成暴力違法活動,大學校園更淪為製造汽油彈的兵工廠,商場、街道變成戰場。特朗普期望北京和香港的領袖代表可以和平化解分歧,但卻無視中國外交部和港府多次就兩項法案的強烈反對,借《法案》為違法行為背書,發出縱容暴力的錯誤訊號,將香港拖進中美角力的漩渦,不僅無助緩和當前局勢,也無助香港實現民主自由,付出最大代價的是香港普羅市民。

無奈的是,香港的反對派年輕人看不到《法案》生效後帶來的惡果,被私怨仇恨蒙蔽雙眼良知,因為不滿國家,而不惜傷害香港,甚至攬炒全港經濟及市民生計,還大聲呼籲更多國家加入制裁香港的行列,央求外國來制裁自己的家,令香港成為大輸家,凡此種種,無不令人匪夷所思和痛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