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應用教育倡議系列(二):增加自資學位財政支持,配合香港未來發展

2020-01-08
政策‧正察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
 
AAA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

香港大部分學生都視政府資助的八所大學爲最佳出路,較少視自資學位為第一選擇。箇中原因,不外乎是因爲課程被視爲較具吸引力,出路較佳;如此的認知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曾在外國留學的讀者可能會留意到,外國很多著名院校都是私立自資大學,爲何香港的就不受同等重視?

要回答此問題,先要了解現時香港高等教育的生態。政府資助的教資會大學學位開支逐年上升,現在已經達到$280,000之多;但學費卻一直維持在每年$42,100的水平,即餘款全部由政府資助。爲了跟教資會大學競爭,自資院校在設立之初就已不可能收取遠高於教資會大學的學費。現在一般的自資院校學費一般約為$100,000,換言之課程實際成本相差達三倍之餘,學費卻比教資會大學貴。可以說,生態使然令自資院校從一開始的發展空間就比較狹窄,難以做到政府雙軌並行的願景。

其實,自資院校同樣具有自身的優勢。由於課程發展的評審流程相較教資會大學簡單,如果自資院校發現某一課程能夠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從構思、到落實、再到招生的事件可以大大壓縮,有助畢業生及時回應社會需求。另一方面,很多他們所聘請的教職員本身來自於業界,對於業界的最新發展比較熟悉;種種原因令自資院校在香港的應用教育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很多目前的自資學位課程,如護理、室内設計、土木工程、航空管理等,都是基於市場的需求而設立,強調職場中的應用多於理論的知識。 

U1.jpg

要支持自資院校發展應用學位,財政上的配合必不可少。政府一直有以不同形式為自資院校提供財政支持,包括批地、免息貸款、配對補助金、學生學費資助等等(在此不贅,詳見本欄《一分之差》),但卻一直避免直接對自資院校課程提供直接財政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自資院校課程的資源不足在無形中增強了公衆認爲自資院校質素參差的形象。如果想要實現自資院校尤其在應用教育方面的潛力,政府可參考直資中學的制度,在保留靈活性的同時對院校提供經常性、按學費成本計算的資助。

U2.jpg

當然,在考慮增加資助的同時,也要考慮以何準則使用公帑,事後如何監管的問題。政府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宣佈了改組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並增強該委員會的功能。我們認爲該委員會有力成爲自資界別的「教資會」,參與制定政府未來的撥款分配、課程發展等項目。現有的兩項學費資助計劃(即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可以予以整合,並統一透過社會的實際需要分配資源;當局應定期根據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考取的行業認證、所獲的技能等適時調整撥款金額,確保公帑用得其所。基於應用學位課程與業界環環緊扣的特點,當局應優先考慮並支持院校跟業界合作開辦的課程項目,鼓勵課程内含實習/學徒培訓等,確保畢業生符合市場的需求;更應考慮擴大針對成人學生的資助計劃,支持在職人士持續進修。當學習的課程與業界相連,同時業界的從業員也能更容易回到校園進一步進修,則可令應用學位和業界的未來發展更加緊密。

當院校本身的發展受到制約,未能實現政府的政策目標的時候,適時提供政策和資源上的支持,才能讓整個教育生態圈更健康、可持續地發展;這樣才能夠讓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與時並進,及時回應市場需求,並為香港的未來注入新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