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新年習俗知多少?

2020-01-20
 
AAA

f37e3568-ff9e-4fcb-a46a-0201fc05d961.jpg

周六(25日)就是農曆大年初一,除了大掃除、逗利是等指定動作外,本港的新年習俗你知幾多?又會不會做足?

初一上頭炷香 食齋積功德

不少人在年三十晚會到黃大仙祠排隊,爭在年初一子時上頭炷香,以求開運、來年順利。是不是第一個上香的信眾才有好運勢呢?非也。其中所謂「頭炷香」即是「第一爐香」,因一般認為向神明奉獻的第一爐香功德最大,但一般市民認為頭香有「頭彩」、「好意頭」之意,因此演變為爭上第一炷香。

mfile_1381147_1_20180215221940.jpg

不少家庭都會在年初一食齋,這個習俗是源於佛家的齋戒習俗。一般善信都有初一、十五吃齋的風俗,以示對佛祖的尊敬。而年初一食素原來又比平日食素所積功德更大,因當普天同慶人人大魚大肉時,仍能保持食素更屬難能可貴。而正月初一吃素還有「素靜一年」之意,因此就演化成廣東人大年初一吃齋的習俗。

shutterstock_567464362.jpg

初三赤口 最好拜車公

赤口即是年初三,相傳這天易招惹口舌是非,容易與人發生口角,故多數市民都不會外出拜年,反倒只留於家中祭祀神明,因此赤口有「小年朝」之稱。

不過不少港人都不會留在家中,而改去車公廟參拜祈福。善信參拜過車公之後,都會轉一轉車公像旁邊的銅製風車,相傳這樣做可以運轉乾坤,祈求來年好運到來、風調雨順。轉風車時都要留意,風車要順時針方向轉動,在轉風車後,應輕敲鼓三次,以表示誠心誠意。

20150505025320499.jpg

年初四、五迎財神

年初四、初五為迎財神及祭財神的日子,又會準備肉食及果品迎接灶君歸來;初六就是傳統上食「開年飯」的日子、初七「人日」就要食白粥、七菜粥及第粥,寓意「豐衣足食」。但由於本港農曆新年的公眾假期只到初三,初四就要上班,因此已很少人跟從這些傳統。

bkn-20150222174843236-0222_00862_001_02p.jpg

除了初一至初七一些拜年「指定動作」外,還有不少香港獨有過年文化,想未來一年順風順水就要留意。

招桃花運

據說春節在桃花樹下順時針方向走三個圈,就會大走桃花運。若有在轉圈期間,有桃花落在身上,就代表會找到好歸宿!而情人一起繞著桃花走一圈,感情會更加堅固。除了愛情順利外,走桃花運亦代表人緣佳,得貴人扶持、小人遠離。

shutterstock_414884152.jpg

許願拋寶牒

每逢過年過節,很多香港人會到林村的許願樹前參拜許願,並將寶牒拋上許願樹。把願望寫在寶牒上,並繫上重物,誠心參拜後將它拋到樹上,據說寶牒拋得越高,願望就越容易實現。

shutterstock_174463760.jpg

食盡新年

新年期間,香港人習慣在家中擺放「全盒」,裡面放了「八甜」:糖椰絲、糖蓮子、糖甘筍、糖柑桔、糖蓮藕、糖椰角和糖冬瓜。這些甜食除了寓意來年有「甜頭」,更各有特別意思和廣東話說法,例如糖蓮藕代表「蓮藕蓮藕,年年都有(餘)」;「油角」取其諧音「有角」──「今年吃油角,來年露頭角」,寓意來年會出人頭地;「煎堆」則有「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說。

shutterstock_93367162.jpg

另外,香港人過節必食不同的糕點,如年糕、蘿蔔糕、馬蹄糕等,象徵步步「高」升。而近年港亦流行食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傳入的賀年菜「撈起」。「撈起」由廣東番禺、順德等移民傳入,一般材料有魚生、蘿蔔絲、生菜絲、花生碎等,吃的時候將所有材料撈起來,寓意愈撈愈旺、風生水起。

shutterstock_372619414.jpg

shutterstock_774662683.jpg

不過切記「少食多滋味,多吃壞肚皮」! 

延伸閱讀
  •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