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家雄《路》修復力

2020-02-09
岑家雄
資深註冊社工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2-03 at 13.14.45(1).jpeg

發展心理學多為人知後,現在不少人會說「我今天的樣子都是源於童年創傷」,類似這樣的想法常被提及。但也有很多人開始有疑問: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原生家庭已經是這樣了,難道就注定一輩子受到影響麼?有兩個人明明經歷相近,為什麼現在發展差別很大?是什麼讓有的人能夠克服童年的不幸,成為健康、快樂、有成就的成年人?

我們同時也會發現,總有一些人儘管經歷過異常困難的處境,卻能從中走出,取得甚至比多數人更高的成就。這些人的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堅」或「強大」,這種特質被心理學家定義為「修復力」。

你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你用力摔打橡膠,橡膠暫時被彎曲、壓擠,但總是會回彈成原樣。而玻璃卻無法承受這些打擊,會徹底破碎! 那種讓人在承受打擊之後恢復的力量,就是「修復力」。當你處在順境中的時候,你很難知道自己的修復力水平是怎麼樣。只有當你遭受了負面的經歷,你的人生在那之後繼續開展,才能逐漸看出修復力是否強大。

只有在面對著障礙、壓力、環境威脅時,才能知道究竟是具備還是缺乏修復力。究竟會被壓垮,還是會戰勝它?幸運的人生不需要修復力。而如果沒有很幸運地擁有一個順暢的人生,比如一些人,都多多少少擁有過一些童年陰影,這時候修復力水平,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最終的生活幸福感水平、以及可取得的成就。

心理學家的研究,找到滋養修復力的「保護性因素」,包括:

 擁有來自外界的支持:一個擁有修復力的孩子,他身邊有很支持他的照養者、父母、老師、或者精神導師一類的人物,幫助他走出陰霾。

 擁有「內部控制點」的人格特質:相信是他們自身,而不是環境,影響著他們的成就。他們相信人的命運更多是由自己掌控的。

修復力會隨著時間改變:有一些原擁有修復力的孩子,他們經歷了太多的打擊,而修復力終於被耗盡了。修復力可被看作一道持續的計算題,壓力和修復力在天平的兩端,哪一側更重?有時壓力如此之重,修復力無力與之抗衡。人都會有一個會導致崩潰的臨界點。

但另一方面,也有原本不怎麼具備修復力的孩子,隨著學習,逐漸掌握了修復力。他們在後來學會了處理自己有過的那些負面經歷,並且變得和從一開始就有修復力的孩子一樣出色。

修復力是可以主動鍛練得來的,要素在如何解讀負面的人生經歷,相信人生是由自己掌握的。如果將困境重構為挑戰,更加靈活地處理它、跨過它、學到經驗,然後成長。而如果只看到它的災難一面,潛在創傷事件就會變成持續的問題,會感到動彈不得,負面的影響會越積越多,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到有一天,真的會被壓垮。

很多人都提及「童年的糟糕經歷不曾將我打倒」的故事,或許重要的不是去尋找「童年陰影會不會相隨一生」的答案,而是去重新看待這些「陰影」 。對一些人來說,活著的感覺,始終像是一場接一場的戰役,需要翻越一座接一座的山峰。而修復力是你必不可少的裝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在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的香港社會,「醫社合作」實為提升市民健康的可行方向。食衞局及勞福局需於未來的時間要有更密切的合作,在政策層面上進一步推動「醫社合作」的發展。

    周尚明  202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