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在山:抗疫行先不應減慢土地供應 

2020-04-04
陸在山
公共事務顧問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4-03 at 18.23.08.jpeg

陸在山

公共事務顧問,曾於政界及傳媒工作近二十年,長期進行分析時政及政策研究工作

一場疫症,考驗醫療系統負荷能力,同時凸顯未雨綢繆的重要性,因沙士後增加的隔離病床數量是否足夠,隨時是今次抗疫成敗關鍵。抗疫是全社會現時首要工作,但香港還是要發展下去,很多工作仍要繼續進行,尤其是「重中之重」的房屋供應。房屋短缺源於土地供應不足,2005年後本港土地開發步伐幾乎停頓,快將退休的房協行政總裁黃傑龍臨別寄語,政府務必汲取歷史教訓,即使樓市因疫情等原因下跌,也千萬不要減慢土地供應。

80、90年代本港土地供應持續增長,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資料顯示,1995年至2005年十年間本港已發展土地的面積共增加了6,00公頃,但2005 年至 2015年有關數字卻大跌至僅400公頃,猶如原地踏步。土供組之前經廣泛諮詢後訂出18個增加土地供應選項,小組主席黃遠輝明確指出,社會普遍認同土地供應短缺問題刻不容緩,但不能單靠個別選項解決問題,大部分市民支持建立土地儲備。

抗疫與增加土地供應並無衝突,政府齊心抗疫之餘,仍應該繼續做覓地工作。土供組終極報告中,建議最優先要做的是4個短中期選項,除了棕地發展已有共識要繼續做之外,其餘也雷聲大雨點小。公私營合作已轉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卻被批評限制太多,連局長也明言對此沒甚期望。至於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及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改作建屋用途,數年來主要仍只討論粉嶺高球場,各方角力未停,要將當中32公頃取出來發展也甚艱難,而且面積不多,只屬杯水車薪。

短中期選項只得發展棕地一項真正有進展,政府如有心多管齊下,也應向6個中長期選項(即有潛力於未來大約10年至30年內提供額外土地)埋手。土供組表明,在非「熟地」上建屋的一般程序及所需時間至少11至14年,大型項目如新發展區需時更長,因此要做應趁早。

不過,中長期選項亦有「跛腳」情況出現,有關填海及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的3個選項爭議大,岩洞方案面積少;剩下開拓新發展區及發展屯門內河碼頭,爭議不太大,但內河碼頭與龍鼓灘填海綑綁討論,情況變得複雜,前期工作仍在立法會「樽頸位」,是否可以加快推展,就要看政府對土地供應有多著緊。

1970年代起,政府開闢9個新市鎮,佔地約17,000公頃,供香港近一半人口居住(約350萬人),但自90年代發展東涌後,要到2023年才有望見到古洞北/粉嶺北等新區出現。下一個「新市鎮」要等多20幾年?新界東北等新區土地部分來自棕地,方向正確,必須繼續,而屯門西一帶包括內河碼頭,也是一個合適新發展區選址,此區域約65公頃,亦已納入土供組報告內的中長期及概念性選項。「概念性」即暫時未能確定其可提供額外土地的時間和數量,此類選項共8個,除了內河碼頭「有聲氣」外,重置葵青貨櫃碼頭、重置部分船灣淡水湖等選項仍只停留在概念階段。

綜觀土供組18個增加土地供應選項中,真正可行又有共識的不多,在現時紛擾較少的時候,政府實應加快政策定位及長遠規劃,聚焦土供組確切可行的選項,做足準備,盡力去落實。

無論疫情對樓市有何影響,切記香港長遠所需的土地遠多於1200公頃,土地供應宜快不宜慢,宜多不宜少。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展望九月份市況,由於8月12日悉售的油塘新盤親海駅II於月內只註冊了當中的257宗買賣,即仍有約369宗成交將落入九月份的登記數內,連同八月下旬其他銷售的新盤計算,雖然九月初為一手推盤的空窗期,但筆者預料整個九月份的一手私宅買賣登記仍有力上試950宗至一千宗水平,按月料反彈三至四成,有望轉跌為升。

    陳海潮  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