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歷史科試題認賊作父 考評局應自我修正

2020-05-20
余海澄
公營機構公共事務顧問
 
AAA

d6e90179-916a-47e5-9292-82681b55d2a7.jpg

歷史科關於日本與中國關係的試題惹起軒然大波,在大事大非當前,答題技巧及考生利益其實不是首要考慮,教育局及考評局當務之急是要捍衛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取消試題。凡涉及中國的議題,當然少不免泛民及其KOL的無限上綱上線,將要求取消試題的舉動,描繪為打壓學術自由,影響文憑試的國際公信力,更有法律學者諷刺教育局變成「政治宣傳局」。以上種種口號式的反對,司空見慣,又或者是已經泛民陣營的例行公事。誠然,出現如此亂局的根源,其實是出題者、評論試題者又或者是教師,都缺乏國家觀及對一國之根的認職。

歷史史實不容也不須爭辯

殖民地教育,以英國本位看待歷史,教育香港人作為外人認識中國歷史。英國以自由貿易之名侵略中國,實質是武力開拓海外市場,傾銷英國國內因工業革命生產的大量剩餘產品。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發動鴉片戰爭,卻被美化為「質易戰爭」。日軍侵華,八年抗戰,中國同胞死傷無數,乃不爭事實,難道日軍在中國姦淫擄掠,殺害百姓的行為,還須爭辯固中的利與弊嗎?假設你的家人被強姦或殺害,你還會評論利與弊嗎?由於出題者缺乏國家觀,以為自己是外人,未有考慮到中國人的民族情懷與感受,導致出現今天的尷尬局面。

這也難怪新華社批評「多年來,香港教育系統可謂百弊叢生。教師、教材、學校、考試、管理以及相關制度設計,都存在明顯的問題與缺陷」。香港中小學教育至今仍沒有進行去殖民化過程,更沒有建立與『一國兩制』制度相適應的新教育體制。」

學者上綱上線 才是政治蓋過教育

港大學者陳文敏教授《明報》以《痛心疾首》為題撰文,批評「教育局這種草率和毫不專業的決定,程序不公,考慮不周,以政治凌駕專業,實在令人驚訝。」,並認為「乾脆將教育局改名為政治宣傳局便算了。」

文章論更邏輯混亂,為反而反,完美示範「以政治凌駕專業」。他指:「不少數學的題目答案也只有一個,但可能有不同的方法達至同一個答案,教育的目的並不單要求準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如何達至答案的理據。」數學1+1的答案只有一個,不論是數手指,或者使用計數機,從來都是2。這些都是不容爭辯的事實。筆者想問陳教授,難道有考生在考試上解釋1+1不是等於2,會有機會獲得分數嗎?本質上,陳教授用數理科目的絕對答案,類比人文學科的開放題目,已經是一個錯誤。

陳教授更指出:「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重組歷史時我們需要倚賴歷史文獻和資料,如何處理這些文獻和資料便是修讀歷史科一個重大課題。」歷史事件的成因與影響,的確可以討論,但歷史事實從來都是非黑即白,敢問陳教授日本侵華是否鐵一般事實?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是否非黑即白?又或者秦始皇焚書坑儒,又有沒有黑白之分?有些歷史事件,根本就黑白分明,不容抵賴,日本侵華對中國只有弊,沒有利,不須爭辯,道理如出一轍。

事件發酵多日,取消試題仍未有定案,筆者奉勸考評局應果斷作出決定,處理好自己闖出來的禍,不用勞煩高層人士再出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近日(7月19日)中學文憑試放榜,每年考生都有人歡喜有人愁。隨着考生人數年年下降,符合33222最低要求的考生數目與資助學位課程的數目差距減低,歡喜的人會愈來愈多。由2013年近2人爭一個資助學位到今年1.16人爭一個資助學位,而2022年只有3.25萬人出生,到時候會否資助學位過剩亦是未知數。

    陳譽仁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