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寫在修例風波一年之際:香港「回不去」了

2020-06-09
黃芷淵
港區全國青聯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528e1af0547f13668fe019843308e2a7.jpg

香港「回不去」了。這場修例風波徹底改變了香港的命運,如果有人還奢望香港能「回去」,那只是美好願望。整整一年過去了,香港亂局仍未結束,短期內似乎也看不到明確的出路。但,「回不去」,日子還得過。關鍵在於,香港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假如時間可以倒流

如果時間回到去年2月,香港保安局在提出修訂《逃犯條例》之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正與廣東省和澳門政府籌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

當時,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已相繼通車,筆者撰文提出,香港要認清自身發展的條件限制,尋找具有前瞻性的發展模式,《規劃綱要》提到要有序發展「飛地經濟」,或許是香港突破發展瓶頸的新出口,值得詳細研究。遺憾的是,特首不做「飛地」做了「修例」。接下來,修例爭議迅速冒起,最終釀成香港回歸後最大的社會政治風波,政府多項工作受挫陷於停頓,更不用說大灣區發展了。

1b19a2a37c7f1a241559c9512942102e.jpg

回到修例風波之初,政府藉港人陳同佳在台灣殺人案提出要修例,一方面為解決這宗案件,另一方面又可堵塞長年的法律漏洞,原本應該是一舉兩得。不過,政府在大勢缺乏把握、時機上缺乏研判、推進上缺乏有力舉措之時,急促把修例與陳同佳案綑綁,形同為自己設下死線,讓自己陷於極為被動的處境。

而香港與台灣的逃犯移交安排,必然牽涉到兩岸議題;香港與內地的引渡安排,自然也涉及「一國兩制」下的司法制度差異問題。於是,陰謀論隨即四起,認定這就是當局要遏制香港人自由的鐵證。

假如危機發生之初,政府能及時撲火,甚至肯把陳同佳案抽出修例事件而「特事特辦」,相信在這大灣區發展開局之年、澳門回歸20週年、台灣大選前一年、區議會換屆年之際,不至於破堤引洪,令內外矛盾遂一發不可收拾。

「後真相時代」的「潘朵拉盒子」

隨着這場風波越燒越烈,不僅僅令諸如經濟、政治、社會、青年等問題紛紛浮出水面,更把香港全面捲入「後真相時代」。

立場先於事實,社會撕裂,以偏概全以迎合立場,假消息層出不窮,甚至還難以證偽,連具有公信力的媒體機構也多次信假為真,被所謂的「真相」蒙蔽。看新聞的人換上新的濾鏡,只接受和傳播符合自己相信的「真相」。

更令人失望的,是仇恨和暴力的「潘朵拉盒子」被打開。年輕人被標籤為「廢青」、 「曱甴」,警察被罵是「黑警」、 「黑社會」; 「違法達義」的歪理變成「高尚理想」,暴力「私了」被塗脂抹粉洗白變成「拯救香港」。社會信任度跌至谷底,「藍」的、「黃」的、「紅」的成為人與人對話交流前提的標籤分類,甚至「黃絲」、「藍絲」內還有深淺之分,「深色」的人唯恐「淺色」的立場不夠堅定,再內部分裂對立,相互針對搞分化,求同存異的價值觀被仇恨與撕裂的喪心病狂聲音淹沒。

「潘朵拉盒子」釋放出來的「妖魔」,已經不是短期內可以被降伏。

香港要一場深層次改革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任何社會都存在躁動的種子,警鐘其實早已鳴響,關鍵是到底想直面痛點解決問題,還是繼續隱藏既得利益結構然後自欺欺人。

香港社會長期存在嚴重的深層次結構矛盾,在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經濟模式下,貧富懸殊問題越趨嚴重,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改革轉型發展卻停滯不前。社會分配不公,產業結構失衡,青年向上流動困難,積成社會各階層的各種民怨。

98c4f0fd2ebb5a6e8ca2c7910a5cd2c8.jpg

修例風波爆發後,過去一貫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循守舊、小修小補的「擠牙膏式」措施已經不再適用;香港需要的,是一場大刀闊斧的全面深層次改革,而且要涵蓋社會、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在香港百病叢生的亂局表象之下,找出深層次問題的根源,並逐一對症下藥,糾正長期不合理的社會資源分配結構。

在擾攘香港多年的土地及房屋問題上,政府必須展現其改革決心,曾經推出的「土地大辯論」後續如何深化?能否按《收回土地條例》賦予的權力徵收土地,以真正公平公義推動發展公營房屋項目?填海增土地的前提,要先在緩解基層市民住屋問題與促進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興建公屋和擴建公立醫院等工作都要同步進行。勞工權益需改善、老有所養的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青年欲表達政見卻途徑不足等等,在經濟受創、民生缺乏保障、民主發展停滯的情況下,在夾縫中求存的市民、尤其年輕一代,怎會對未來有信心?香港又如何能重煥生機?

《港區國安法》的出台

修例風波一石激起千重浪,除了上述的經濟社會民生問題外,也凸顯出香港在政制發展治理上的種種亂象和很多潛在問題。

「一國兩制」是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碰撞產生的產物,「兩制」之間既要兼容差異,更要融合並行。只有正視差異的存在,才能透過對話溝通求同存異,凝聚共識。不過,香港回歸後,曾因「兩制」差異和兩地融合問題產生矛盾,2014年的佔中事件和這次的修例風波,更加劇香港人的身份困惑和自身定位的迷失,甚至令不可能發生的「港獨」成為部分示威者所謂的「主張」和「追求」。

WeChat Image_20200609142509.jpg

全國人大早前通過《港區國安法》決定草案,被很多人視為是此時此刻的「及時雨」,更讓香港法制發展走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事實上,香港回歸23年,一直未能就《基本法》23條立法,長期缺乏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香港亂局持續一年仍未平息,香港在中美「修昔底德」的角力中,政局亂象更為複雜,中央此時推出《港區國安法》可謂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筆者認為,《港區國安法》既不是解決香港亂局的「靈丹妙藥」,也不應被妖魔化。要深入認識《港區國安法》,必須先釋除疑慮,仔細推敲討論,再進行解讀推廣。法律出台後能起到多大作用?對香港局勢的發展走向會有什麼影響?對外圍環境國際關係又會帶來哪些影響?等等的問題都值得詳細研究。

香港如何再出發?

上個月,由董建華及梁振英擔任召集人的「香港再出發大聯盟」成立,大聯盟的宣言呼籲「拒絕被『攬炒』,選擇發展;拒絕被破壞,選擇法治;拒絕被撕裂,選擇團結;推動香港再出發」。在修例風波發生一周年之際,這段宣言,彷彿說出了很多香港人的心聲。問題是,接下來,香港如何再出發?從哪裡起步?出發往哪裡去?

WeChat Image_20200609142509.jpg

大聯盟成立後,隨即發起「千萬口罩送愛心行動」及「抗疫期間不裁員行動」,為飽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的香港人送暖,為團結香港社會踏出第一步。但「潘朵拉盒子」打開後,社會變了,香港變了,國際形勢也變了。

香港回不去了,但現在再討論回不回得去已經毫無意義了,更重要的,是接下來該怎麼往前走。

去年,特區政府的危機處理進退失據,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如今,香港到底該如何「收科」(意思:圓場、收場)?政治重建、社會革新、修補撕裂是唯一出路,但這條路必然荊棘滿佈。政府能否痛下決心帶領香港往前走,社會各界是否願意放下紛爭尋求最大公約數,決定了香港能否浴火重生。

 

文章原刊於《三策智庫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民主黨晚宴之所以屢屢受到阻滯,主要是受其「名聲」所致,一個與「攬炒派」齊上齊落的政黨,一個至今拒絕與激進勢力切割的政黨,一個多名核心成員不是身陷囹圄,就是潛逃外國,甚至淪為通緝犯的政黨,自然令人避之則吉。

    卓偉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