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香港貨幣進化史

2020-06-17
 
AAA

c730efe1-5d43-4869-b666-31c0629111ec.jpg

買賣東西,必要用到貨幣。由「女皇頭」到「洋紫荊」,香港的貨幣的變化史,你又知道嗎?

香港於1841年開埠,當時是以中國銀兩和銅錢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外國銀元亦開始大量流入本地,其中墨西哥「鷹洋」更列為貿易標準貨幣。
15356285010452r3n1391q5.jpg

而香港貨幣的誕生,始於1846年香港首家銀行――東藩匯理銀行發行港員(等同於「圓」)紙幣。硬幣則要遲至1863年,香港政府發行一文銅幣和一仙銅幣,以及一毫銀幣,生產地都在英國。至1866年香港鑄錢局開業,才開始有本地鑄造的貨幣。
1863__1531930730_d57ff3fb1_progressive.jpg1863__1531930729_21fed4950_progressive.jpg
戰前的香港硬幣

1935年以前,硬幣在金屬成分維持不變,只是隨着年代遞變而增減重量、擴縮體積、重排文字或更換幣面上的英皇肖像,包括1902年的愛德華七世、1919年的喬治五世及1937年的喬治六世。

在紙幣方面,發鈔銀行一度由六家,縮減至只有滙豐和渣打。至1935年11月,香港跟隨中國放棄銀本位幣制,成立外匯基金,向公眾人士收購白銀以換取英鎊作為發鈔儲備。自此,香港硬幣不再以白銀鑄造,並首次出現政府紙幣。銀行鈔票自該年起,正式納入為香港的法定貨幣。

f3bb941213d8a47dc8b9054879208672.jpg

日佔時期的香港貨幣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全面進侵香港,港府為應付因店號停業而湧現的大批街頭小販,緊急徵用當年承印中國銀行鈔票的商務印書館,在即將付運的大陸鈔票上加蓋,作為香港一元紙幣使用。日軍在同年聖誕日佔領香港後,港幣一度與日本軍方發行的軍用手票(軍票),以不同的兌換價在市面流通。但自1943年起,軍票成為唯一交易媒介,港幣不再在香港流通。

one_cent_full.jpg

1945年日本投降、英國重新接管香港,以海軍少將夏慤為首的軍政府曾計劃再次發行加蓋鈔票,以盡早取締軍票,後因港元新鈔從英國及時運到香港而取消有關計劃。

戰後的香港硬幣

二次大戰結束後,由於戰前的硬幣多已被日軍收集,運回日本熔作金屬原料,香港市面一度嚴重缺乏硬幣,港府遂發行面額由一仙至一元不等的紙幣應急。鑄有喬治六世肖像的硬幣要到1948年才恢復發行。至1955年幣面換上伊利沙伯二世肖像。1975年,港府接納「硬幣檢討委員會」的建議,重新發行二毫並增加二元和五元兩種新貨幣,硬幣面額增加至七種。

至於紙幣,在70年代亦經歷較大轉變,包括有利銀行最後一次發鈔,還有滙豐和渣打銀行發行一千元紙幣;5元鈔票在1976年停止發行,而20元鈔票及一千元鈔票則分別於1985年和1977年起開始在市面流通,至此市面上的鈔票有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和一千元共6種面額。

5887055504.jpg

回歸前後的香港貨幣

1993年香港金融管理局成立,隨即推出一系列新硬幣,於幣面圖案以香港市花洋紫荊取代原來的英女皇頭像,背面均有寓意吉祥的傳統圖案,翌年更首次發行10元硬幣。而當時因收集英女皇頭像硬幣成為熱潮,曾經導致硬幣短缺,故此港府於1998年內推出約八億枚新鑄硬幣。

O1CN01AGh2Lr20wevZaFoSw_!!498826914.png_960x960Q50s50.jpg

紙幣方面,滙豐和渣打銀行自80年代起已逐步刪減鈔票上的「殖民地」色彩。1994年中國銀行首次發行港元鈔票,香港的發鈔銀行再一次增加至三家。由於10元鈔票已由新發行的10元硬幣所取代,鈔票面額減為20元至一千元5種。然而,從2002年開始,因為市民在農曆新年期間對10元紙幣續有需求,港府決定自行發行10元紙幣,並於2007年引進塑質紙張印製10元紙幣。
121875239611819858868268_x.jpg
紙幣都有花名?

香港的紙幣都有各自的外號俗稱,你又知道多少?

10元 青蟹(青色舊銀紙)/花蟹(金管局新銀紙)/膠蟹(
20元 肥蟹
50元 傻蟹
100元 紅衫魚
500元 大牛/棉胎/啡牛
1000元 金牛
notes-1024x555.jpg
港元數目本身也有俗稱,如一元是「文」(音「蚊」)、十元是「草」、「條」、一百元是「舊(水)」、一千元是「叉」、一萬元是「皮」或「餅」、一百萬元是「球」。 另有些行業(如買賣汽車的),一般帳目金額較大,會把「萬元」叫做「個」,像「一萬元」會叫成「一個」,「三十五萬元」叫「三十五個」之類。 另外,辰砂本是藥材中的硃砂其中一個別稱,但由於硃砂從藥用至價値上不是甚麼名貴藥材,故被香港人於上世紀,引伸成為港元輔幣中,面值最小的幾種輔幤的代名詞,如以1980年代後為例,則指面值一毫、二亳及五毫的輔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