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從初選看選舉政治 傳統泛民有哪些反思?

2020-07-08
文武
學研社成員
 
AAA

BIG1.jpg

九月立法會換屆選舉在即,反對派為了選舉協調和配票,本周末將舉行一次「初選」。這次「初選」備受爭議,支持建制的市民認為有破壞選舉公平、濫用區議員資源之嫌,而最諷刺的是,反對派的操盤手,舉辦這次「初選」,原意是要減少內鬥,協調配票,但結果卻是令內部矛盾激化,「初選」論壇變為抗爭派圍攻傳統泛民政黨的戰場。透過反對派這次舉辦的「初選」,香港市民及反對派的支持者,對香港的選舉制度,可能會有新的認識。

反對派去年區選取得區議會的大部分議席,控制全港17個區議會,而反對派所取得的區議會議席中,又以沒有政黨背景的「政治素人」為多,在全部385席中,有213席由沒有政黨背景的人士取得,傳統泛民政黨中,民主黨雖然取得歷來最好成績,有91席,成為區議會的最大黨,但仍然不及「政治素人」。

「政治素人」後來被統稱為「抗爭派」,他們在區選中崛起,自然希望在立法會選舉中發揮更大的政治影響力。今年立法會選舉,反對派整體提出35+的口號,要在立法會70席中,取得超過半數議席,以取得立法會的控制權。與此同時,抗爭派也提出18+的口號,要在反對派陣營中取得過半的席位,成為反對派陣營中的主導力量。

面對抗爭派的崛起,反對派內部的協調和配票變得極為困難,最後決定以「初選」,作為協調機制,希望用選舉來化解內部的利益爭奪。不過,選舉真的能夠化解內部紛爭,減少內鬥嗎?

從反對派舉辦的一系列「初選」論壇可見,論壇已經變為抗爭派圍攻傳統泛民政黨的戰場,不論是傳統反對派的黨綱、理念,還是他們的基本信念、政治主張,以至於每一位傳統泛民政黨的人選在社會抗爭和立法會內的表現,幾乎都成為抗爭派攻擊的目標,而傳統泛民政黨的人選,亦在論壇上真實體會了過去他們用來對付政府和建制派的胡攪蠻纏「有理說不清」的窘境,其中的苦處,可能只有他們心中最明白。

「初選」論壇整體的設計,就是為抗爭派搭建舞台,以利他們排擠傳統泛民政黨,而論壇的結果,也不出所料地讓抗爭派的知名度大升,讓抗爭派在網民中的支持度迅速上揚,而倒逼傳統泛民要緊跟抗爭派的政治路線和取態。如果將傳統泛民政黨視為反對派的主導力量,這次「初選」無疑就是一次政治「逼宮」的行動。透過這次「初選」,反對派內部利益爭奪的硝煙更趨濃烈,內部的爭鬥將更為激烈。

這件事帶來的反思是,香港的泛民主派一直以民主選舉作為政治的大旗,在他們眼中,選舉是解決香港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似乎只要能在香港落實雙普選,香港就能解決所有的政治、經濟、民生的問題,可以解決內部的各種利益糾紛。因此,在他們自己面對內部的利益糾紛時,也拿出「初選」作為協調機制,以為可以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但「初選」的過程和結果,都令傳統泛民跌眼鏡,會否令他們對選舉也產生新的認識?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其實,選舉政治對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是否真的如理想或期望的那樣,會為社會帶來良好的政治,早已經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質疑,也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實踐中,產生出許多問題。

美國的兩黨制選舉,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黨爭的日趨惡化,這令美國許多人對選舉失去信心和信任,投票率不斷下跌,選舉制度亦未能解決美國面臨的一些重大的問題。香港市民最熟悉的台灣的選舉政治,同樣帶來政黨的惡鬥,選舉失去了選賢舉能的功能,反而變成互揭過失,抹黑攻擊的舞台,選舉結束之後,仇恨並沒有結束,讓地方政治變得烏煙瘴氣。

反對派陣營內部,平時互稱手足、兄弟,而一旦進入了「初選」,就變成你死我活的仇敵,互相之間惡形惡相,這場「初選」,讓傳泛民有何感想,又讓香港市民有哪些反思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對於香港新的政治環境和選舉生態,非建制派顯然並未能適應,心底裡仍然是排抗新的選舉制度,但同時,完善後的選舉制度,絕不可能是「一時」之制,將會一直沿用並成為香港政制發展的「新路徑」,這意味拒絕接受新選制,不只是缺席一屆的選舉,而是永遠隔絕於香港選舉之路,這樣政黨就沒有再存在的需要和意義。非建制派如果接連拒絕參加新的立法會和區議會選舉,意思已經非常明確,就是「永別選舉」,這樣其成員就要思考出路問題,不想選的可留下,想選的化整為零,劃清界線,丟掉包袱,輕裝上陣,似乎是唯一出路。

    韓成科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