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順圍:重推「租者置其屋」 最壞的時候也許是最好的時候?

2020-07-24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7-24 at 15.06.38 (1).jpeg 

香港地要安居不易,想置業更難。經歷社運、疫情肆虐,看著失業率升至近15年新高的6.2%,健康地活在當下固然重要,但這可能也是一個契機,思考前景、籌劃未來。房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港人﹐公屋輪候時間長、流轉率低,加上劏房問題,長期影響著中下階層;多年來不少人建議重推「租者置其屋」,提高公屋流轉率,但政府僅推出綠置居及允許加快推售租置貨尾單位應對。不同調查均指約9成受訪者同意租置計劃,5、6成人考慮購買公屋,足證租置甚受歡迎。今時今日,政策有高度共識殊不容易,當局如趁機推出「租置2.0」,落實一項德政,建設可見的置業階梯,對政府及市民都是雙贏。

房委會今年年尾預計會以市值15折至18折推售441個已回收的租置單位,平均售價52萬元,目標買家或會擴展至所有綠表人士。回想當初,房委會於1998年初推出租置計劃,旨在滿足公屋居民置業需求,按照當年構思,在1998年至2007年間,擬向公屋租戶出售不少於25萬個租住單位,但結果計劃在2002年11月因政府推出「孫九招」改變房屋政策而終止,當時政府不願再「干預」房地產市場,決定停建居屋,也叫停租置。但居於納入計劃的39條公屋屋邨之租戶,仍可選擇購買其租住單位。房委會當年選定82至94年期間落成的屋邨出售,合計約183,700個單位,反應十分好,至今只餘下約4.1萬個貨尾單位。 

政府拒絕重推租置,理由是計劃會令短期內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數量減少,又指重推計劃對社會的影響難以評估,要視乎很多因素,暫時難以推行,簡言之「未諗掂、遲啲先算」。事實上,當年終止租置計劃後,輪候公屋時間沒有明顯縮短,隨後更不斷惡化,現時平均已達5.4年。團結香港基金曾比較私樓、公屋及資助出售房屋的流轉率,發現在2006至2016年間,私樓的流轉率平均為7.9%,資助出售房屋為1.8%,公屋則低見0.8%。

按現時機制,租置計劃的轉售限制期過後,未補地價的單位,可在居屋第二市場轉售予合資格人士,在補地價後可在公開市場買賣,公屋流轉性就會增加。公屋單位能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的話,土地價值就可釋放,收益用以推行其他利民政策。

政府常說「迎難而上」,真的只是說說罷了?推行任何政策,或多或少也有困難,智庫及民間組織以至不同政黨也拋出過多個方案,改善租置相關的配套措施。例如公眾比較關注的維修保養問題,各方也指加碼注入維修基金是必須的,這可減省業主往後的維修支出。至於混合業權令屋邨管理較難處理的問題,只要房屋署更積極地參與屋邨管理,在行政方面下功夫,不難解決。

政府如果下定決心重推租置計劃,這個2.0版本應該更進取,包括提供更大的售價折扣,鼓勵銀行提供更佳的按揭條件,例如更長的還款期;更重要的是在補地價方面著墨,可將補地價鎖定固定水平,總之定出一個令公屋業主更能負擔的方案,二手市場才會變得活躍。

現時公屋落成量遠遠落後需求,流轉率又低,政府一直只嚷著覓地難、收地煩,如果甚麼都不做,只抱怨社會或地區人士不支持政府,問題依舊存在,甚至惡化。政府想有作為,想挽回民心,還富於民,租置這項支持度高、容易執行的政策,在這個社會最艱難最壞時候,也許正是最合適最好推動的時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特區政府本次收緊公屋富戶政策,是全面檢視、改善現行公營房屋制度的第一步。除了要加強審查機制、慎防公營房屋資源被濫用外,特區政府還需提供足夠的政策誘因,以提升公營房屋資源的使用率與流轉率。

    中評社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