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香港需要怎樣的政治人才?

2020-08-24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8-24 at 15.01.54.jpeg

近日,資深媒體人郭金鋒又再撰文,除了一如既往吹捧新加坡外,還大談未來管治人才哪裡找,並提議香港應採用精英制、多在私人公司,專業界別找出人才、訂立政黨法和提升選舉經費上限,以及為持續學習、進修和培訓。可是不諱言的說,這些所謂建議,根本不能解決香港管治人才匱乏的問題。

延伸閱讀|郭金鋒:未來管治人才哪裡找?

首先,郭金鋒提議採用精英制,但是何謂「精英」?是名校畢業?商界和學術人才?還是從基層做起,藉此累積豐富政治經驗的全職政治人?假如我們繼續沿用商業社會的「精英」標準選用人才,香港將永遠培育不到真正的管治人才,而是一批只懂坐在冷氣房內閉門造車的「冷氣軍師」,而他們由於自以為是「精英」,更會使他們變得離地而不知民間疾苦。

畢竟,香港過往所吹捧的「精英」,只不過是某行業或某領域上的人才,又或者是讀書考試能力較強的人,但是正所謂「術業有專攻」,一個考試能力高或某一行業的專才,不代表他們有從政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當這一群人以「精英」自詡之時,他們便會自以為高人一等,並因此而脫離群眾,最終炮製出一些背離民情的政策,因而釀成管治危機。

舉個例子:港府因新冠爆發第三波疫情,於是全面禁止食肆堂食。最初提議全面禁止堂食的,都是醫學權威。然而,政策推出之後,不少室外工作的打工仔無處用膳,因而招來不少抨擊,最終那些所謂的醫學權威又跳出來,批評政府全面禁堂食,政策亦在推出兩日後取消。

事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接受採訪時,慨嘆自己有時候好蠢,並以全面禁堂食為例,指自己推出政策前,沒想過室外工作、沒辦公室的打工仔怎樣晉膳,亦沒有人提出問題,直到政策推出後的第二日落雨,才察覺問題,最終取消全日禁堂食的政策。

問題回來了,室外工作的人會因為全面禁堂食而要在街邊吃飯,這是任何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人,都能察覺的問題,為何倘大一個政府,一大堆高學歷政府官員,再加上所謂的專家顧問團,都要等到政策推出後,出了亂子才察覺問題呢?

答案就是:所謂的「精英」在生活方式和心態上,早已脫離了民衆。與此同時,政府若像郭金鋒所言,把一些商界「精英」招入建制,用他們過往一直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心態參與管治,只會使到政策更加離地,因而有機會製造更多的政治危機。

至於制訂政黨法和增加選舉經費上限,更是跟培育政治人才沒有直接關連。中共當年沒政黨法,甚至在國民黨清黨逼害下成長,一樣能夠成功奪取政權;長毛梁國雄當年只用了極少的選舉經費,一樣取得了立法會議席。由此可見,政黨的政治人才培育,最核心的關鍵在於該黨的創黨宗旨是什麼,其政治信仰又是什麼,政府的管治理念又是什麼,而不是什麼政黨法,或者有多少的選舉經費。

然而,不論港府還是建制派在這麼多年以来,他們的政治信仰和論述又是什麼呢?能解釋清楚他們為何支持一國兩制?一國兩制對香港和國家又有什麼好處?香港要怎樣做,才能在五十年不變後,繼續維持一國兩制?香港現時最關鍵的深層次矛盾又是什麼?怎樣才能化解這些矛盾?

這些意識形態和政治論述上的問題,非建制派一直十分著重,所以他們的支持者大部份都有相對堅實的政治信仰。相反,港府及建制派一直都不著重意識形態和理論建設,又或者一直沿用着殖民地年代的重商主義,因而滯後於社會的發展形勢,亦因而缺乏招攬人才的道德感召力。

是故,什麼人才培訓、持續進修,這些都是旁支末節,問題的核心關鍵,在於建制本身的道德感召力。正所謂「德為先、能為上、行為善」,執政者的意識形態,決定建制本身的道德感召力,而感召力越高,便越能招攬到品格高尚、主觀能動性越高的人才;反之,便只能招攬一些自以為是,唯利是圖,甚至是兩面三刀的投機分子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