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黃飛鴻電影怎樣體現香港電影和社會的進程?

2020-10-14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fei1.jpg

香港的武打電影享譽海外,當中稱為「經典」,而且能夠長存於跨世代人群心中,黃飛鴻系列電影肯定其中之一。由1949年第一套《鞭風滅燭》開始,以黃飛鴻主題電影至今已有超過100部,並在1990年代獲得健力士紀錄大全,成為全球最長壽的系列電影。

擔演黃飛鴻角色,次數最多的當數關德興先生,據資料顯示是77部,還有李連杰、成龍、趙文卓、梁家仁,主題曲由《將軍令》到《男兒當自強》,這部電影可謂是香港電影界,以至香港社會的見證者。

黃飛鴻是真有其人,也確實是一位晚清時代的武術師傅。他的故事被放上銀幕,據說是當年胡鵬導演,偶然一次坐渡海小輪時閱報,看到黃飛鴻的事跡,在波光粼粼,渡船搖搖晃晃下靈機一觸,編成電影故事,找到關德興先生和石堅先生兩位武術功夫深厚的演員擔演,相信當時誰也沒料到電影一拍就拍了幾十部。

為何電影這麼吸引觀眾?早年電影中的黃飛鴻是以一個「街坊英雄」的形象出現,開設寶芝林醫館為業,劇情通常是街坊被由石堅先生飾演的惡霸欺凌,黃飛鴻和一眾徒弟為他們抱打不平,雖然每次「奸人堅」被黃飛鴻收服後都說知錯,但下一部電影「奸人堅」又再出現,有些人戲稱他「經常說知錯,但每次都一錯再錯。」1950、60年代,居於貧苦生活者眾,治安不好,一個「街坊英雄」滿足大家正義得到彰顯、老弱得到保護的寄望;當時戲裡的黃師傅性格正直、老成,令人又敬又畏。

到了1970年代,李小龍電影冒起之時,黃飛鴻電影沉寂了一段時間,但1970年代中黃飛鴻電影「復出」,依然是一位英雄,但對手有些已經是外國人,故事開始轉而探討民族節義,武打場面也隨當時邵氏、嘉禾創作的潮流,加入了節奏明快的視覺效果。

到了1980、90年代,電影形象更加煥然一新,電影既有中年版的黃飛鴻(例如1981年的《勇者無懼》,仍然由關德興主演),又有年輕版的黃飛鴻(成龍、李連杰版本)。年輕的黃飛鴻有時是調皮、衝動,有時是木訥、穩重。李連杰版本的黃飛鴻,一副青年俊傑模樣,會參加醫學會議、到美國西部考察等等,和西方列強、白蓮教、海盜張保仔團夥對打,這是以往沒有的新鮮情節。這時的黃飛鴻既有英雄形象,也有人性的一面,故事與西方、東洋故事交錯,還有歷險故事情節作為吸引點。

從街坊英雄到民族鬥士,由老成威嚴的長輩變成志大有為的青年,黃飛鴻電影見證了香港電影技術由簡潔到華麗,故事由直接、忠奸分明演變成轉折多變、忠奸難清,這些轉變凸顯不同時代的觀眾對電影有著不同期望,也反映出社會物質、大眾學識的進益,可說是香港電影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近年內地創作了幾部黃飛鴻主題電影,又作了新的嘗試。值得注意的是,過往數十年來戲裡的黃飛鴻,面對傾慕於他的女性,總是表現得十分靦腆含蓄,不能在愛情上開花結果,不知未來銀幕上的黃飛鴻,能否有情人終成眷屬呢?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日前陪內地來港朋友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看展,在演講廳前被工作人員熱情邀約觀看免費的電影《金門銀光夢》。影片是十年前拍攝的講述第一位華人女導演伍錦霞的歷程,隨着影片的播放,我們完全沉浸在這部紀錄片的情景中。

    薩日朗  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