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提高健康素養:經濟和政治視角

2020-11-19
 
AAA

 shutterstock_1676267707.jpg

作者:柏墨教授 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使世界各國或各地區衛生機構之漏洞充分暴露出來,他們的公共衛生系統在疫情中風雨飄搖,顯得十分脆弱。例如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新冠肺炎持續考驗公共衛生系統的應對能力。在歐洲(例如英國),北美(例如美國),亞洲(例如印度)和南美(例如巴西),許多地方從一開始就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導致衛生系統迅速崩潰。如下圖所示,居高不下的確診病例已證明這一點。相關預測數據表明,如果在等待疫苗的同時不採取有效措施,這種上升趨勢和相關死亡案例將繼續下去。新冠病毒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與我們共存,需要系統的健康促進策略和經濟激勵措施,以確保人們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和他人。

特別是,疫情期間信息魚龍混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假信息大流行是指在疾病流行期間產生的大量信息,有些準確,有些不準確。這使人們很難確定哪個信息源是可信的,在需要的時候也很難找到可靠的指南。這意味著相關的公共和私人機構必須確保人們能接收到正確的信息。假如人們僅依賴自己的電子設備查找有關COVID-19的信息,他們可能會被大量信息所淹沒,這會增加信息誤報和誤解的機會。據報道,接收到錯誤的信息和信息誤解會影響受感染者的緊急應對措施,從而使健康狀況惡化。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是避免因信息混雜而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增強民眾應對疫情能力的一個有效做法。

1.png

圖1:截至2020年10月29日,印度,美國,巴西,英國,新加坡和中國的新增病例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 Covid-19軌跡圖

健康素養是指個人和團體獲得、處理、理解和應用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做出適當健康決定的能力。在疫情中擁有足夠健康素養的人通常更健康,因為他們可以更有效地獲得、理解和應用防疫策略。新冠肺炎大流行暴露了全球公共衛生的嚴重缺陷,在許多地方對公眾進行健康教育,讓人們遵守防疫措施都要面臨挑戰。一方面是因為新冠肺炎前所未見,使那些先前具有足夠健康素養的人也不知所措。另一方面,衛生系統缺陷不斷暴露。儘管如此,鑑於假信息大流行的挑戰,以及衛生系統和政府消除流行病的壓力,提高民眾的衛生知識仍然是減緩病毒傳播和治療感染者的最佳選擇,但是許多地方的抗疫策略並不重視提升民眾健康素養。

因此,儘管醫療系統在艱苦探索後,提供了許多預防和治療COVID-19的方案,但公眾在採取這些措施時達不到專業醫護人員的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各種服務不協調導致衛生系統不能發揮應有作用。上文對健康素養的定義要求衛生系統確保人們正確接收,理解和應用現有信息預防和應對COVID-19。發達國家的識字率通常較高,而識字率是健康素養的最主要決定因素。但最近許多發達國家的報告顯示,只有少數人會如採取例如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這樣的防疫措施,有人針對這些措施發起遊行抗議,也有人公然忽視相關規定(如在美國日本英國所觀察到的那樣)。這顯示在許多地方公眾對疫情的理解還有待加強,政府和機構還需付出更多努力來提升民眾的健康素養。但是,不能單獨追求健康素養,我們還需理解挑戰與賦予人民權力之間的關聯。在下文中,我將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討論與疫情期間的健康素養問題。

shutterstock_1675369393.jpg

首先,新冠肺炎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衰退。2020年全球GDP預計將下降5.2%,是自1870年以來的最大跌幅。美國和中國等經濟大國也受到了嚴重不利影響。發達經濟體預計將承受7%左右的經濟衰退,而發展中經濟體則為2.5%。相應地,經濟困難正在加劇,尤其是在非常規部門、旅遊業和酒店業。近期國泰航空裁員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約有5000人失業美國和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情況。面對這些經濟挑戰,政府實施的防疫措施,如保持社交距離,甚至實行封鎖,但遭遇需要謀生的公眾的抵抗。因此,能否成功抗擊新冠肺炎部分取決於政府和有關團體如何利用經濟措施,鼓勵民眾採納防疫措施,如配戴口罩和面罩,減少個人活動等。在香港,菲律賓和美國等地,最初的COVID-19救濟計劃是以現金形式一次性支付給當地居民。現在需要考慮是否重啟這類措施,因為新冠肺炎對人民生活的影響還在持續,但需要解決阻礙居民及時獲得此類救濟的官僚障礙。

此外,必須迅速擴大現有的社會保護機制,例如社會援助計劃,以接收更多陷入貧困的家庭。如果沒有這些措施,具有足夠健康素養的人也很可能無視防疫措施。但在例如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和台灣等這樣的疫情已得到控制的地方,放寬對經濟活動的限制絕不能犧牲現在取得的防疫成果。如圖1所示,歐洲,美國和許多亞洲國家的經驗表明,只要政府和人民放鬆警惕,疫情很快就會反彈。

shutterstock_1721190010.jpg

第二點是關於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差異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政治立場上的分歧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待COVID-19及其防控措施的態度。具體來說,我們看到民主黨領導人及其追隨者對採取防疫措施(例如戴口罩)持積極態度,而共和黨的支持者則對該法規持較為保守的態度。在極端情況下,人們因為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而無視疫情和防疫措施。有人指出如果政黨領導者建議支持者採取防疫措施並以身作則的話,人們遵從防疫規定的可能性會提高。因此有些人將COVID-19健康素養的政治方面歸因於信任問題。然而美國和其他地方的情況表明,對政府或政治領導層信任與否並不能解決疫情。以香港為例,疫情爆發前的反修例風波導致了緊張局勢和對政府的不信任。但這種緊張關係並沒有阻礙人們遵守特別行政區政府頒布的諸多嚴格的防疫措施,包括強制戴口罩和限聚令。時事評論員將香港和東亞其他地區的情況歸因於2003年抗擊SARS帶來的知識和經驗,而不是意識形態和對抗性因素。因此,政治立場對於提高公眾的健康素養至關重要,必須在應對疫情的健康促進策略中發揮作用。如果這些策略是以之前的國家/城市經驗為基礎,則更有可能奏效。如果沒有這些務實的措施,在複雜政治環境中宣傳新冠肺炎相關的知識可能收效甚微。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的英文版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