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說粵語─粵語文化產生什麼價值?

2020-11-25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WhatsApp Image 2020-11-25 at 09.56.00.jpeg

正如《說粵語─今天已是著手思考保護粵語的時候嗎?》文章所言,絕大部份香港人的母語是粵語,因為我們要為將來大灣區形成後,香港與內地融入情況,思考是否要未雨綢繆,保護粵語。

粵語當今的角色,除了是溝通之用外,也為香港,以至廣東,製造獨有國際形象,影響及至文化產品的出產、消費,對文創產業的未來尤其重要。

許多外地人認識香港,其中一途是香港電影。香港曾經被美譽為「亞洲夢工場」,電影工業成就演藝界台前幕後的精英,用粵語拍成的電影,有許多情節非得要用粵語才可拍出味道,例如周星馳的喜劇電影,許多海內外的觀眾都認為一定用到粵語,才可製造出惹笑的效果,配成其他語言的話就會打折。

其二是香港的電視節目。它們曾經是許多海外華人社區,尤其是東南亞華人的至愛。雖然海外華人有機會學習讀寫中文,但早年的華人社區並沒有統一口語,華人各自說自己的母語,以閩南語、客語、粵語為主,香港的電視節目以粵語為節目語言,特別使粵語族群取得精神聯繫,而且當年香港的中文電視節目製作,在周邊地區之中發展相對成熟,成為許多東南亞的電視台參考對象,以助日後經營發展。

第三是歌謠,所謂「歌謠」不只是流行曲,而且包括兒歌、藝術歌曲等所有粵語樂曲。粵語流行曲風行華人地區,領導中文樂壇,這個不用多提。同樣,以方言創作的歌曲能夠得到光輝成就,世上也是鮮有類似例子;此外,香港坊間還流傳著許多粵語的童謠,舉例:《月光光,照地堂》,雖是短短幾句,但已紀錄了廣東地區的民情風俗,萬一失去就太可惜了。

第四是傳統藝術,首先不得不提粵劇。中國的地方戲曲,近年有部份已經呈瀕危跡象。可喜的是,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其他地方的戲曲,粵劇的承傳情況已經相當優越,得到世界級組織認受,證明粵劇有一定的意義,提起外國人興趣,透過劇種認識中國文化,認識廣東文化,認識香港文化。還有其他傳統藝術例如唱龍舟等,也是具價值的廣東和中國特色文化。

以上的粵語文化產物,它們若能夠持久生存,有一群數目相當的粵語人口是必要條件。在大灣區融合過程中,是否需要積極思考粵語將來的定位,相信隨著時間推進,答案就會浮面。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周末港客北上消費過關大排長龍,與此同時,香港的獨特優勢吸引着內地人赴港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形成了一個香港、內地「雙向奔赴」獨特現象。

    薩日朗  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