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來自研究報告 強調要小心判別疫苗功效

2021-01-06
 
AAA

01.png

顧小培博士

02.jpg 

顧小培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證書

03.jpg

顧小培博士研究抑制白介素(對付關節炎,牛皮癬,紅斑狼瘡等)在1990年在美國取得專利。

言論來自研究報告 強調要小心判別疫苗功效

——顧小培博士回應薛達教授的質疑

2020年12月17日免疫學博士顧小培在本社YouTube頻道發表的「了解新冠肺炎高危因素 疫苖是否一定有效?如何評估接種風險?」影片 ( Facebook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768066507115995) ,引發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Sridhar Siddharth)2021年1月3日在Facebook 發文批評,指他的言論完全沒有理論和事實根據,是偽科學,誤導讀者,引起媒體及社會關注。本社今日獨家邀請顧小培博士針對此次爭議作出說明。

顧小培在生物藥廠工作前後達26年

顧小培博士1974年負笈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專攻細菌學,其後獲得細菌學與公共衛生科學學士及化學碩士學位。1978至1982年繼續於紐約州立大學進行免疫學研究,獲得博士學位。

其後,在免疫學萌芽階段即進入羅氏藥廠(Hoffmann La Roche)工作,擔任Senior Scientist。1985年轉職陶氏化工旗下Merrell Dow藥廠,負責免疫新藥研究,並發現低密度脂肪蛋白引起血管硬化的原因,提出細胞因子理論(Cytokine Hypothesis)及發現抗氧化劑的消炎作用。1990年因研究抑制白介素(對付關節炎、牛皮癬、紅斑性狼瘡等),在美國取得專利。

1993年任職Vertex Pharmaceuticals 負責生物科技研究,研究範圍由白介素至各種激酶,涉及的疾病遍及中風、糖尿病、癌症、肝硬化、肺病、關節炎等。曾獲14項專利,並有數十篇研究論文刊於專業學報中。

顧博士在生物藥廠工作前後達26年,曾參與多種藥物研發,熟諳醫學院學術研究及藥廠實務運作程序,此次因專業角度不同引發學術爭議,他認為,若能因此促成醫學學術研究及免疫預防實務之間的交流也是一件好事。

顧博士說:「我聽聞香港大學的學者已在研究製造可以噴入呼吸道的疫苗。我們彼此都有相同的想法,希望疫苗效果可以直達肺部,能快速反應,而不是慢吞吞的輸進去,這樣產生的抗體便不夠多。因此,基本上,如果要打針打到肌肉上,不管是打哪一種,恐怕產生的抗體都不夠力,所以我認為抗體可以改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落重注在mRNA疫苗,我覺得有點『賣弄』」

如何做到更好?顧博士認為,可考慮「離開手臂的方法」,用噴鼻式的,「其實不難做,就像現在有些哮喘藥用nebulizer(吸入器)把藥噴入去,再吸一下再噴,現有的疫苗也可照樣噴入去。不過有一個問題,是什麼疫苗呢?是否mRNA(messenger 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呢?因為如果是mRNA入了肺部,令肺部細胞製造出刺突蛋白(S蛋白),刺激成纖維細胞便很危險了」。

他說,現在中國有一個「滅活疫苗」,是傳統方法製造的疫苗,它把全病毒滅活後作為抗原產生免疫,沒有了刺突蛋白,不會刺激成纖維細胞,便不會有纖維化的問題。「滅活疫苗」沒有用mRNA,而mRNA疫苗的技術是全新的,「落重注在mRNA疫苗,我覺得有點『賣弄』」,他坦言,「你能否說服我,淋巴結有一條通道直入肺?沒有。因此,『兵』是否應該直接駐入肺部,而不是駐在肺部外面?」

「美國現在很多人接種了疫苗,同時也天天有人『中招』(受感染),這就變成了一個數十萬人參與的實驗,看看是否可行吧!美國若取得了大部分疫苗,其他國家就可能買不到。」他不無擔心地說。

「還有一位學者跟我說,那些疫苗有95%成功率。他解釋,3萬人打真疫苗,3萬人打安慰劑。3個月後,打真疫苗的有10人以下確診;打安慰劑的有162人確診。這就有一個問題,怎樣叫臨床測試呢?正式的臨床測試是大家(志願者)接受了真假疫苗後,用真正的病毒去感染他們,看看疫苗能否保護病人不受病毒感染,但這樣做很危險,接受安慰劑的人不是慘了?不能這樣做,於是用一種『替代指標』(surrogate marker),即不是直接指標,是在臨床測試時證實有效,即可作為一項臨床藥效證明。」

他接着表示,「不過,這種surrogate marker還要考慮一件事,就是3萬受試者的stratification,即他們的性別、年紀;他們吃蛋白質的食物,還是澱粉質的食物。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藥物在日本可以取得批文,在美國則不行,因為日本的受試者多吃澱粉質,美國人則多吃蛋白質,怎可以假設兩者是一樣的呢?因此,要把受試者分開一層一層的,才可以得出有用的統計數據,不可以混為一談。」

「說不定有錢人多吃素,窮人反而多吃漢堡包,若窮人多吃肉,生活環境又不是很好的話,豈不是更容易感染?測試若要做到密不透風,沒人可以挑剔的話,stratification一定要做好,如果不是,便會出現pseudoscience(偽科學)的情況。你以為那些疫苗有95%成功率,怎樣算出來的呢?我就要挑戰這一點。」顧博士指能夠回答這個疑問,才能夠說服他;光給他一個數據是無法說服他的。「我們現在可以等待。同時,中國的『滅活疫苗』是否可以考慮製成噴鼻劑,讓疫苗直接噴入肺部(氣管),這樣便可以直接保護肺組織。」他總結說。

顧小培回應薛達五大質疑

顧博士針對薛達教授提出的質疑逐點說明如下:

1.顧小培聲稱2019冠狀病毒(SARS-CoV-2)的刺突蛋白(又名棘蛋白)可透過人類細胞的外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直接導致肺纖維化(肺組織永久硬化)。據他所言,這是COVID-19導致肺炎的原因。

薛  達:大部分COVID-19病人並沒有永久性肺纖維化,只有少部分因肺部嚴重受損而有纖維化。肺纖維化是任何嚴重肺炎的潛在結果,不只COVID-19會如此。纖維化造成瘢痕,但不是由病毒尖刺造成,而是身體的修復機制造成。沒有證據證明刺突蛋白擔當甲基轉移酶(methyltransferase)。我指的NSP16(一種酶)功能完全不一樣,也是截然不同的基因成品。

顧小培:新冠病毒表面有一個叫Spike(刺突)的東西,Spike會黏附一種叫ACE2的物質,黏附之後會幫助病毒進入肺的上皮細胞,人體就因此被病毒感染。這次新冠病毒主要攻擊目標是肺部,病毒刺突蛋白除了幫助病毒進入肺部,過程中還會產生「甲基轉移酶」,將肺的成纖維細胞EGFR的接受體拉在一起,使之分泌會令肺纖維化的膠原蛋白,之後便導致肺衰竭,病人便容易因此死亡。

2.顧小培聲稱藥廠不敢製造滅活疫苗,因為滅活疫苗仍能致病。

薛  達:幾間公司和大學現正研究滅活2019冠狀病毒疫苗。還未應市的原因是滅活的過程和驗證滅活後的成效需時甚長,不能馬上就推出。我有信心數年後會見到滅活疫苗開始試接種。

顧小培:製造滅活疫苗需要培養很多病毒,十分危險。如果製作疫苗時洩漏了3000加侖的病毒,整幢大廈隨時要封鎖,甚至要埋葬它。我覺得科興製作滅活疫苗十分厲害。

3.顧小培認為接種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後不能確保接種者抵禦COVID-19,因為該疫苗模擬製造一款名為免疫球蛋白G(IgG)的抗體。他聲稱IgG不能令接種者抵禦COVID-19感染,因為IgG存在在血液內而非肺內。

薛  達:大錯特錯,影片上載時,輝瑞和莫德納(Moderna)已公布其疫苗的測試結果,證實其疫苗保護率(預防感染COVID-19)超過九成,意即接種者比起普通人受感染的可能性要低九成以上。

顧小培:疫苗保護率視乎設計準則而定,例如年齡層、測試人數等。測試人士的生活起居習慣也是關鍵。如果用數百隻白老鼠做實驗,食物都是實驗室控制好的。但是如果用6萬人證明疫苗有效,需要嚴格控制他們的生活習慣。因此,我認為疫苗的測試結果很粗糙。

薛  達:IgG的確可以抵禦COVID-19,因為在肺部深處的肺泡上皮液,也能找到我們需要用之防疫的IgG。

顧小培:質疑疫苗有多少IgG可以進入肺部。藥廠很重視藥物分布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因為疫苗的IgG不會全部都進入肺部。

薛  達:顧小培提到產生黏膜免疫反應(IgA)的鼻噴疫苗相當吸引,這話有部分是對的。連同香港大學在內的數間院校都積極希望研究得到,但目前來講,現時獲批疫苗可抵禦COVID-19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他若非不知道mRNA疫苗第三期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RCT)結果,就是故意忽略這些結果。

顧小培:這些臨床試驗結果,因為視乎統計準則而定,而且要嚴格控制疫苗測試者三個月的生活,結果才會較準確。

4. 顧小培聲稱mRNA病毒可以引發多重器官纖維化,因為mRNA可以潛入腎肝兩臟。

薛  達:顧小培的講法完全沒有理論和事實根據。mRNA疫苗在針口注射後,會在體內製造若干尖刺,形成尖刺後,mRNA就會很快被人體分解。mRNA和尖刺都不會如他所講,在臟器中積聚。他之前假設尖刺蛋白直接造成纖維化這點,我在第1點已經否定,不贅。

顧小培:Imran Khana、Mustafa Aziz Hatiboglua的研究報告Can COVID-19 induce glioma tumorogenesis through binding cell receptors?研究報告指出,尖刺可以黏在纖維細胞上的TNF-alpha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 receptor)。尖刺由mRNA病毒製造,將細胞分解,製造蛋白質。血液持續流動,蛋白質流動至全身,不會積聚。

5. 顧小培提出可以進食保健食品,或對預防COVID-19有用。

薛  達:顧小培提到病毒無法黏在細胞表面(片中稱為「埋位」,docking)只是一款不能盡信的電腦生成模擬法,看看若干分子能否與2019冠狀病毒蛋白互動。除非有充分的試驗前及臨床試驗證據證實,大部分這些「埋位」、「大發現」都是沒什麼結果的。

顧小培:研究藥物是一步一步得來的。病毒無法黏在細胞表面,正正需要電腦3D空間模擬,才能多角度去證實。電腦生成模擬法是病毒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薛  達:顧小培看似有些科學訓練,但膽敢在白板上講這麼多偽科學,散播這麼多不實的疫苗資訊,是最為危險,最為有毒的。觀眾不熟悉內情,要分辨事實和捏造的資訊絕非易事。這類虛假資訊可能會潛入家庭WhatsApp群組和Facebook之中,謹記要大力還擊。

顧小培:自己根據研究報告所言,內容可信。有人指我的研究是「偽科學」,是惡毒的詆毀,是侮辱一個人的多年努力。我反批評對方對藥物分布學毫無認識,少了活生生的想法。例如指IgG不能全部進入肺部,又指抗體難以消滅新冠病毒的幾百個尖刺。我説大家最好不要互罵「偽科學」。

薛  達:請堅持Fact Check!

顧小培:所有言論都來自研究報告。我反指薛達不了解疫苗測試結果的設計,直接認定疫苗九成有效。

食物及衛生局發言人:呼籲市民小心核實資訊,切勿隨便相信未經核實傳聞。

顧小培:市民要分析資訊,不能盲從。比如有50多年經驗的醫生分享經驗,但50年前學過的知識,現今或者不合時宜,而且要有數據支持。

顧小培博士從沒有叫市民不要打疫苖

本社重申,顧小培博士從沒有叫市民不要打疫苖,而是從他個人研究藥物的角度去分析,是否接種、接種哪種疫苖效果最佳,應讓市民自行決定。

本社認為,薛達教授批評顧小培博士的言論是偽科學是一種嚴重指控。顧博士反問,薛教授提出有研究指疫苖有95% 的成功率,究竟參與實驗的人是如何分類的?這一點十分重要。

為什麼各地政府搶購疫苖都與藥廠簽了免責條款?是否正如顧小培博士回應提到,現在是全世界人類在為疫苗做臨床試驗?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2020年5月3日出席無綫電視節目《講清講楚》時曾表示,人類史上從沒試過大量注射冠狀病毒疫苗,不知有何副作用,「如果現在有疫苗要我打,我就不肯啦,仍然靠口罩會比較好。(若)一年之後有疫苗,也會等其他人先打」。(註1)

袁教授在2020年12月14日再被問到會否接種新型肺炎疫苗時表示,疫苗還有幾個月時間才抵港,屆時相關疫苗在美國已有幾億人接種,已超過兩個月時間,相信能夠知道副作用情況,到時市民不用擔心。而他始終相信自己與香港大學團隊研製的噴鼻式疫苗有效,他本人會接種噴鼻式疫苗。由此可見,袁國勇由此至終,一直堅持不要心急接種疫苗,可待外國接種後,看其效用及副作用再作決定。

另外,港大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孔繁毅接受本社訪問(註2)時也指出,等待疫苖出了第三期報告後接種,就會安心些。

我們提出這些問題,目的是希望理性討論,讀者可以自行分析。

註1:【真實】袁國勇勸港人不要心急接種疫苗,讓外國人先接種?(連結:https://comd.hkbu.edu.hk/factcheckservice/2020/12/18/yuenkwok-yung/)

註2:三款疫苗有多好?港大教授孔繁毅:安全程度高,各有優缺點 (連結:https://www.master-insight.com/?p=181653)

 

文章原刊於《灼見名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