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一百八十年的郵政服務 為多少代人傳情達意?

2021-01-06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1-06 at 11.03.58.jpeg

香港有一個擁有180年歷史的郵政系統。大家今天慣用通訊軟件和電郵,貼郵票寄信的機會似乎比過去少得多。不過,根據香港郵政2019/2020年報顯示,部門在這年度處理近11.2億件郵件,平均每天達306萬件,數量還是非常龐大。

有云「家書抵萬金」,在互聯網尚沒普及的時代,如果希望和遠方的親友聯絡,縱然有長途電話或傳真,每分鐘收費達到12、3元,對一般大眾來說也是價格不菲,所以在20多年前,書信還是屬於普及的聯絡方式。當時在聖誕節,收到移民他鄉的親友從千里以外寄來的聖誕卡,都會感到份外開心,簡單的問候確實堪比萬金在手。至於正式公文、賬單,那年頭更只可用「白紙黑字」的書信來往。

香港與世界各地緊密聯繫,平日經常在我們身邊出現的郵差、郵局,為香港默默奉獻,從1841年至今,剛好180年了。當初華人以「書信館」稱呼「郵局」,隨著社會發展,這個「書信館」的任務漸漸多元,比如國際匯款,甚至香港電台1928年成立之初,也是隸屬郵政署管理,這些都是當年新興的科技,見證香港社會的進步。

如今網上購物興起,香港的郵政服務也因時制宜,提供配合網購的快遞服務,但同時許多大型速遞公司成立,不論在包裏和書信運輸方面,公營的郵政服務正面對激烈的競爭。最近,國家郵政局等五個部門,發表《關於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郵政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粵港澳三地郵政於2025年形成與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相匹配的寄遞服務體系,香港郵政或再一次迎接新的改變。

雖然通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郵政服務到今天為止,還是不易被取代。一紙家書、一封情信、一聲問候,可以通過電郵傳送,但一件「物輕情義重」的小禮物,還需要拜託郵局的各位職員把它們送到收件人手上,不論要翻山越海,還是只需要跑過幾條街,郵務人員替我們傳遞心意,付出的汗水貢獻無比。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