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林村鄉溯源

2021-01-22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3751611305277_.pic_hd.jpg

上星期寫了一篇《許願樹的前世今生》,反映熱烈,已移居英國的村民David Lam甚至為文章提出一些訂正,令筆者感動之餘,如履薄冰。有讀者來信問林村鄉既是客家聚居地,能否闡述其源流,以支持此一說法。

林村鄉總共有二十六條村,要是每個村都溯源,真是「一匹布咁長」,亦可能「悶到抽筋」。筆者查閱了鄉議局、鄉公所及一些研究者提供的資料,嘗試做一個簡單回覆。

從當地的保甲制及天后廟,可窺見開村成鄉的歷史。林村鄉設有六和堂,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是根據清朝保甲制度訂立,「十戶立一牌頭,十牌立一甲頭,十甲頭立一保長」。林村鄉二十餘村,當時分成六甲。至於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天后廟,已經有200多年歷史。這是大埔區最具規模的天后廟,廟內懸掛著鐫於1777年的洪鐘。

3761611305278_.pic_hd.jpg

3771611305279_.pic_hd.jpg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開始,由於戰後歐陸勞工短缺,林村鄉民移居歐美者眾,其中赴英倫就有三千多人,以一個鄉村計可謂大規模。1983年元月,在陳錦昌、梁錫麟、鍾世英等多位鄉賢的倡議下,鄉民假座曼徹斯特城蓮香酒家成立「旅歐林村同鄉會」。

所謂林村鄉,其實主要是坑下莆、較寮下及南華莆這三條村姓林。林姓始至黃河流域中游的華北平原。春秋戰國時期的林放,子孫延綿,一支系留在河南,另一支系輾轉福建莆田,至十四世紀從漳洲府繼續南遷至香港大埔。二戰時期日軍佔村,原住民為逃避兵亂,匿居牛牯嶺之山野。坑下莆祠堂至今仍掛一副對聯,「源遠流長來福建,根深葉茂壯林村」,可資佐證。

客家村民多以字輩取名,次序為「永輝子上友文開,大發財源,奕世其昌,廣達盛康」。看名字已知輩份高低。時移境遷,已有許多人不跟隨了。年輕一輩按字輩取名也沒像祖輩們那麼嚴格了,取個英文名叫大衛山姆彼特托馬士漸趨時尚。

3781611305280_.pic_hd.jpg

鄉內最早建立的鍾屋村,村民姓鍾, 大約在700多年前立村,鍾姓亦是林村鄉最多人的姓氏,新村、坪朗、大菴山及寨乪等都是鍾姓村落。其他主要姓氏還包括張姓、黃姓及陳姓等。坪朗村的鍾氏,源於福建汀州府,乃唐朝官族後裔。族人分支亦輾轉散居於梅州、惠州、河源、龍川、清溪等地。

喜歡行山遠足的市民都觀賞過大埔的梧桐瀑布。該瀑布群位於梧桐寨。建村於清朝順治年間,以前的名字叫「黃蜂寨」,原住民有丘、古、沈三姓。丘姓可溯源至周朝,至宋朝寶慶年間遷居在福建上杭時,始祖為丘繼龍公,其後裔移至梅縣松源羊角田。來香港後,族裔一分支定居梧桐寨,另有支系去了沙頭角,還有支系棲居大埔錦山村、西貢南圍村。

3791611305281_.pic_hd.jpg

3811611305319_.pic.jpg

梧桐寨的古姓人家,原籍在五華縣的華陽,後來遷居歸善縣蒲田崗(即現在的惠陽縣浮連江村)。除了定居梧桐寨,還有族人遷居大埔錦山石古龍村、中山龍塘琪環村、澳門等地。

梧桐飛瀑山谷,有一道教庭苑叫萬德苑。殿宇巍峨,氣象莊嚴,香火鼎盛。亭台樓閣依山而建,庭內鳥語花香、曲徑通幽,是行山客歇腳的好去處。

同鄉的白牛石村,先祖梁氏松岡公原居梅州,兒子多逹十一人,其後裔散居梅州的五華、興寧,東莞及寶安的布吉、草莆。來到香港大埔的族人,除了居白牛石上村、下村,還有八鄉的雷公田,橫台山梁屋村等地。

大奙山的開村祖為寧玖公,於1687年從東莞青溪鎮鍾屋圍遷徙至林村坪朗壩。在長逾三百年的繁衍過程中開枝散葉,其後裔除了居大庵山,還移居田寮嚇、坪洲等地。田寮嚇也分上村下村。下村源自紫金縣鐵爐壩。

3801611305291_.pic.jpg

3821611305356_.pic_hd.jpg

林村鄉位於香港最高峰大帽山及筆架山的林谷,層巒疊嶂,雲蒸霞蔚。山川蒼翠如海,溪澗納流成林村河,奔湧至大埔吐露港匯入大海,且有林錦公路貫通新界東西,誠為風水上佳之地。當地俗語有雲,「良田先祖種,福地後人耕」。滄海桑田,時移境遷,唯淳厚質樸民風未曾有變。

3851611305521_.pic_hd.jpg

右為已移居英國的林村原村民David Lam,左為馬來西亞客家人葉春天與筆者在林氏宗祠留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