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逢康(筆名「十一劃生」):從駐港英軍球隊實力看英國防衛香港政策

2021-01-28
歐陽逢康
香港足球史學會前會長
 
AAA

海軍是「水兵」?

「海軍對水兵 – 水鬥水」,這句廣東話謁後語流行多年,網上有網頁如此解釋:該語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灣仔修頓球場,該球場鄰近添馬艦海軍基地及駐港三軍總部,訪港外國軍艦船員在灣仔上岸後,喜歡到修頓球場踢球,與駐港海軍進行友誼賽,但雙方水準甚低,廣東話以「水」來形容「低水平」,這謁後語便應運而生。

對此說法筆者甚有保留,首先,所謂訪港外國海軍,通常是美國海軍,美國人不大流行英式足球人所皆知,美國水兵去灣仔當然是「參觀」那裡的酒吧,而不是去修頓球場。縱使是其他國家的海軍,他們如想踢球,也不會選擇修頓球場的那塊小型硬地場,本港海軍足球隊也不會在那裡招呼來賓,一定會安排正式的草地球場,銅鑼灣便有一個現成的海軍球場 (今銅鑼灣運動場),雖然那裡設備也不算好。

筆者查閱舊報章,發覺「水鬥水」這形容詞早於1950年代初的體育版已普遍出現,1954年又出現以「水兵」來泛指表現奇劣的足球隊,筆者相信,這現象的確是與這時代的海軍足球隊有關,但指的是他們在本港甲組球壇的表現,而非在修頓球場的演出。另一方面,駐港英軍球隊在香港球壇的興衰,亦反映了英國政府在香港防衛政策上的構思及其轉變。

話說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57年間,香港甲組足球的確有一隊「海軍」,是英國駐港海軍艦隻人員組成的球隊。在這12屆球季中,他們的最高聯賽排名只是第七位,而其中五屆更成為「包尾大班」。

螢幕截圖 2021-01-27 下午11.24.06.png

(表1:二戰後12個球季海軍的甲組聯賽排名,黃色表示包尾)

1954-1955年這屆表現尤為惡劣,24場聯賽只射入22球,平均每場進不了一球,而總失球為147球,每場平均失六球以上,是超級魚腩部隊,1954年10月23日南華在聯賽首循環賽事狂勝海軍13-2便是最佳例子 。1956年足總引進升降班制度,這屆演出仍然不濟的海軍立即降班,從此没有再在甲組露面。 

f1.png

f2.png

f2.png

(上圖:1950年代前期報章已常見「水鬥水」的說法,而且通常與海軍足球隊有關。)

英國防衛香港以海軍為主力

不過,二戰前海軍足球隊卻並非等閒之輩。香港這個維護英國在亞洲利益的軍事基地 (China Station),以海軍為主力,英國的「中國艦隊」 (China Squad),是皇家海軍11支艦隊之一,約佔英國海軍戰船總數20%,實力強大,但任務繁重,除了為英帝國在世界這角落擴展版圖外,還要阻嚇任何覬覦這塊殖民地的潛在對手 (例如俄國和日本),最後更要對付威脅英國商船航道的海盜 。

至1900年,「中國艦隊」共有約40艘艦艇,包括3艘主力艦、15艘巡洋艦、6艘魚雷驅逐艦、以及15艘各式炮艇;至1905年,驅逐艦數目更增加了一倍 。所以,駐香港的艦隊實力已足以保護這塊遠東的殖民地。

亦由於這個原因,英國在香港駐軍人數不多,只有兩至三個步兵營 (1898年時香港步兵有1,167名 ),海岸炮台的炮兵,以及負責支援的皇家炮兵及工兵部隊。駐軍的真正作用,是維持 (英帝國) 強大的形象,實質工作是巡遊和參加其他儀式,例如迎送港督或其他要人,有需要時還會參與救災 。

初年為海陸軍球隊天下

香港早年足球主要是海陸軍各兵種的天下,民間方面,香港第一支非軍方球會香港足球會 (港會) 於1886年誕生,雖說是民間球會,但參加的除了公務員、文員、商人、金融業經紀、工程師外,其實還有不少軍人,蓋1885年中法戰爭之後,英國加強了香港駐軍,以防法國或俄羅斯駐中國的部隊南侵 。

港會成立初年的比賽別無選擇,均是邀約軍方球隊;而各兵種內部,以及兵種之間均有相互約賽,但欠缺有組織的賽事,這情況後來有所改變。當年縱使是英文報章,亦鮮有足球消息報道,但於1893年卻有一則有關military football tournament舉行的簡短新聞,球隊以連為單位 。

1895年,軍民球隊均可參加的「挑戰杯」面世,翌年改名「特別銀牌賽」,有大批軍方球隊參加,第一屆銀牌冠軍便是後來參與八國聯軍之役的英海軍旗艦山多倫 (HMS Centurion),陸軍方面則有長槍旅、炮兵等。

f4.png

(1892年的山多倫艦,其球隊於1897年奪得第一屆銀牌冠軍)

f5.png

(上圖:1897年奪得首屆銀牌賽冠軍的山多倫艦球員。照片蒙香港足球史學會創辦人阮子翹先生提供)

據1908年出版的一本介紹上海、香港和其他中國港口的書籍描述,一項名為駐港英軍足球聯賽 (Garrison Football League) 的賽事於1907年宣告誕生,米杜息陸軍 (Middlesex Regiment) 奪首屆錦標 。據那時的報章報道,這項賽事每年約10隊參與,包括駐港英軍、炮兵、工程等各連,而前述的military football tournament是否這聯賽的前身有待進一步研究。

海軍亦有艦隻之間的聯賽,Navy League是雙循環賽制,共8艘戰艦派隊參加,此外還有Small Boats League。另外還有一項Soldier’s Club Army and Navy Challenge Cup,是由陸軍和海軍球隊參加的淘汰賽。

1908年創辦的全港公開聯賽 (後由香港足球總會接手營辦),初年參加者多為軍方部隊,通常是一隊駐港英軍 (Garrison,例如巴付陸軍、京士陸軍)、另加工程、炮兵、軍醫、 (金鐘)海軍船塢等,海軍對於能參加自己的海軍聯賽和特別銀牌賽似乎已心滿意足,以致一隊也没有加入新辦的全港聯賽。

1912年軍方還創辦了軍方聯合聯賽 (United Services League),包含了海陸軍各兵種,後來球隊多了,甚至分甲乙兩組比賽。創辦初年的冠軍隊如下:

1912-1913 工程

1913-1914 公爵步兵

1914-1915 海軍

1915-1916 工程

1916-1917 京士陸軍

1917-1918 香港防衛軍團 (即港會)

1918-1919 海軍

1919-1920 卡萊爾艦 (HMS Carlisle)

1920-1921 鶴健士艦 (HMS Hawkins)

上述名單中,海軍聯隊及個別艦隻在九屆賽事中奪了四屆,可見在各兵種中海軍絶對不是弱旅。

軍事調動的影響

最初海軍是以艦隻為單位參加海軍聯賽和特別銀牌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部分海軍艦隻被調走,海軍聯賽無以為繼,於是海軍唯有停辦自己的聯賽,將未被調走的人員組成一支海軍聯隊,轉而參加香港足球總會主辦的全港聯賽。最初幾年人丁單薄,成績奇劣,一戰結束後,戰艦回來,海軍聯隊於是強起來,於1919年首次奪得甲組聯賽冠軍;不過,翌年港會亦首次奪得甲組聯賽冠軍,打破了軍方球會對甲組聯賽錦標的壟斷。

1920年開始,海軍將聯隊拆散,再次以個別艦隻為單位參加甲組聯賽,結果1922年甲乙兩組聯賽錦標被海軍艦隻所囊括。1923-1924年南華會破天荒成為第一支華人球隊勇奪甲組聯賽冠軍,加上1920年代中後期中華會的崛起,從此香港足球不再是軍方球會和洋人球會的天下。

不過,這年代卻有新的軍種出現。1925年由「五卅」慘案引發的省港大罷工,以及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代,導致國內各地掀起反英浪潮,華南局勢動盪,而且中國和日本分別在廣東及台南地區建設空軍基地,直接威脅香港,英國政府有見及此,決定增兵香港,並立刻在香港設立空軍基地。1927年上半年一支皇家空軍來港,駐紮在還未建成的啟德機場,下半年即有一隊「飛機隊」 (那時中文報章對「空軍隊」的稱呼) 加入本地甲組足球比賽,但實力只算是中游隊伍。空軍為駐港三軍人數最少的兵種,二戰前只參加了這一屆。

海軍調動令球隊實力不穩

在那殖民地時代,軍方球會可隨時加入,但海軍以艦隻為單位,卻對足總造成極大麻煩,因那些戰艦調動頻仍,忽而退出聯賽,忽而加入,經常打亂了球賽的編排,甚而令到聯賽無法順利完成,令到足總大傷腦筋。

例如1923-1924年,有四艘軍艦未能趕及在聯賽開鑼前報到,所以於 9 月底開鑼的尋常杯聯賽便只能先由在港的 8 隊球隊比賽。後來德班艦終因在華北的任務未完成而無法來港參加比賽;而季中添馬艦隊中的海軍陸戰隊員要到廣東,應付所謂「截留關餘」事件,令該隊自1923年聖誔節起即不能在港出賽 ;達奧米艦則踢了14場後被調走,到季尾原本的14隊球隊只剩下10隊比賽。

另一方面,這種經常調動的情況,令到海軍球隊實力飄忽不定,每逢冬天海軍足球隊便特別強勁,因為北方水域的艦隻回港過冬;但如上文所述,當國內出現政治動盪時,軍艦便被北調向中國政府施壓,或者護僑,於是海軍球隊實力又受削弱。

1928年足總終於忍無可忍,禁止海軍以艦隻為單位參加聯賽,於是海軍唯有再以聯隊姿態出現。

炮兵陸軍球隊最穩定

三軍之中,陸軍足球一向最穩定,駐港陸軍兩至三年才調防一次,調走後立即由新來的陸軍承繼之前一隊的聯賽成績。陸軍球隊無論在最初的銀牌或後來的甲組聯賽,成績通常名列前茅,例如巴付陸軍、京士陸軍、東沙利陸軍、森馬薛陸軍、林肯陸軍等,均實力強勁,他們只需其中一營,便足以把實力集中的南華會或中華會打得焦頭爛額。

但聯賽初期得錦標最多的要算炮兵,查炮兵在香港早年足球發展扮演重要角色,他們不但積極推動銀牌賽的創辦,更曾於1910年代五次在甲組聯賽掄元,甚至在乙組也稱霸,可見人才鼎盛。炮兵隊員來自三個連:第83連 (鯉魚門)、87連 (昂船洲)、88連 (域多利軍營) 。炮兵各連之間又有一項小型聯賽,由3個連隊互相作雙循環比賽。查英國政府認為炮台是保衛香港十分重要的一環,在英軍方心目中,對香港的主要威脅來自海路,而非陸路,所以多建向海炮台,尤其是守著維多利亞港東西兩入口,而後來日軍從北方經陸路入侵,則是他們始料所不及。

f6.png 

(二戰前的摩星嶺炮台)

螢幕截圖 2021-01-27 下午11.25.45.png

(表2 :1908-1920年間炮兵奪得五次甲組聯賽冠軍,其中三次是在第一次大戰期間奪得,因為其他海陸軍都有多名主力球員被調去歐洲參戰)

軍方球隊的壟斷隨著華人球會的陸續興起而消失。自從南華於1924年首奪聯賽冠軍後,1928至1930年,中華會實現甲組聯賽三連霸,及至1930年代至二次大戰爆發前,南華更是全面稱霸,10屆甲組聯賽拿了八屆冠軍,只有兩屆由陸軍取得,海軍只在1931-1932年華隊杯葛退出那屆獲得冠軍,炮兵最佳成績也只是季軍。

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止,甲組聯賽舉行了33屆,軍方球隊奪得17屆冠軍,銀牌賽44屆,軍人榮獲23個錦標,二者均佔大約一半,其餘的由華會、西人平民球會或警察隊奪得。

[CropImg]螢幕截圖 2021-01-27 下午11.25.59.png

(表3:軍方球隊在戰前的甲組聯賽和高級組銀牌賽奪取冠軍的次數。此表數據根據歷年報章報道,以及香港足球總會公布的資料。)

二戰後曇花一現

二戰期間香港足球活動基本上完全停頓,但有部分被俘的英國軍民在管制較鬆的赤柱集中營裡組織小型足球賽,以一塊木板作為獎牌,是為後來七人木盾賽的濫觴。

戰爭結束後的第一個球季,戰前已開始衰落的軍方足球想不到居然「復活」,原因與英國要保存香港這塊殖民地的決心有關。

原來二戰期間,抱有反殖民地主義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支持國民政府於戰爭結束後收回香港,後來羅斯福病逝,繼任的杜魯門卻有不同想法。雖然如此,英國在日本投降後仍急急派海軍搶佔香港,隨後更增派駐軍,以防有變。

於是,1946年1月 (英國重佔香港後第五個月),香港開始半季「復興聯賽」時,駐港英軍陣容龐大,軍方球隊實力亦相應地增強。甲組參賽的10隊中軍方球隊佔了五隊,計有海軍兩隊、空軍、以及一隊中文譯作金冕多的球隊,其實即是突擊隊 (Commando),另外還有工程隊。結果空軍奪了二戰後首屆聯賽冠軍,而海軍則在銀牌賽中掄元。

f7.png

(1945年11月1日,英國重佔香港後約兩個月,金冕多第44營於九龍京士柏球場 (今日西洋波會與伊莉莎伯醫院位置) 與華聯足球隊進行友誼賽,身為英國駐港三軍司令的海軍少將夏慤 (Commander-in-chief, Rear Admiral Cecil Harcourt) 與球員握手,左邊為華聯隊長李惠堂。)

英軍球隊實力全球下滑

不過這只是曇花一現,是軍方球隊在香港足球史上的最後光輝,之後隨著英國在香港的統治逐漸穩固,駐軍亦相應地減少,而軍方球隊除了金冕多仍較具實力外,已不復見戰前軍人球隊的本色,他們從此未有再在聯賽或其他主要杯賽中奪得冠軍。

根據球王李惠堂於1949年在報刊發表的文章,英國軍人足球技術普遍退化,不只在香港有此現象,他們在印度、埃及、南非的駐軍亦如是 ,想不到這「日不落國」在全世界的勢力大降的同時,連帶他們的軍人球隊實力也「江河日下」。蓋英國在二戰中損失了四分之一的國力,戰後要進行戰略性收縮 ,故各英屬地殖民地的英軍足球便出現大倒退。

在香港,海軍於1957年降班後,在乙組比賽兩年便失去踪影。1975-1976年球季之後,軍人球隊在足總舉辦的各組別聯賽中消聲匿跡10 年,1986年英陸軍才再參加丙組聯賽,1992升上甲組,但隨即降班,此後直至1997年回歸,不再有任何英軍球隊在足總舉辦的賽事露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