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珍惜涓滴──香港的水資源怎樣來?

2021-03-17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3-17 at 10.57.25.jpeg

春分,春雨紛紛,霧氣和雨水雖然令人有點不舒服,卻是農作物和大自然賴以維生的一點點甘露。

香港欠缺大型河流,也沒有湖泊和山泉,水塘建成以前,人們大多依賴溪澗或自行鑿井取水,但隨著香港發展,既有的方法完全不足負荷,港府為此開發多個水塘解決供水問題。

1863年,香港建成第一個水塘薄扶林水塘,至今香港有10個水塘,以及8個供農地使用的灌溉水塘。可是天有不測之風雲,香港史上曾多次實施制水,其中1929、1963、1964年的制水特別嚴重。

1960年代的水荒,當時政府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小時,即使在供水時間,水壓也是比平日低,所以民眾流行一句「樓下閂水喉」,意思是住在高層的住戶呼叫下層的住戶關掉水龍頭,好讓水管有足夠的壓力把水推往高層。涓滴全無的日子,市民拿著大大小小的鐵桶、塑膠桶到街上頂著猛烈太陽,輪候公用水龍頭,再把一桶桶沉甸甸的水抬回家中。港府想盡辦法急切尋找水源,包括派運油輪到珠江抽取淡水、製造人工雨等,結果還是事倍功半。

平日風調雨順的時候,依賴本地水塘還可以應付,但若遇上沒有大雨、颱風到港的時候,水源供應就會緊張得多。經過上述慘痛的經驗,時任港府意識到香港需要尋找豐沛而穩定的水源,遂與內地政府簽訂了東江水供應協定,「東江之水越山來」,從此香港的用水問題得到解決。現在香港整體淡水的用量,有三成來自本地水塘,其餘七成是來自內地的東江水。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世界有7.85億人口缺乏飲用水基本服務,今天的香港,大家只要打開水龍頭就有乾淨食水,應當格外珍惜。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