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中國須為老齡化早做準備

2021-03-23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232323.jpg

內地少子高齡化近期引起社會很大關注,一方面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正式讓「延遲退休」提上日程。這項政策提出其實已經有10餘年,專家認為,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有望在「十四五」時期出台實施,應當綜合考慮不同行業和勞動者的情況,推行彈性退休制度,包括強制退休、自願退休等,以多層次開發人力資源。 

但比延遲退休更迫切的應該是提高出生率。內地從2016年開始全面二胎化,但抽樣調查現實當年的綜合生育率只有1.24,也就是一對夫妻只生育1.24個嬰兒,實際人口仍然在減少。其中重災區東北,出生率更是從2000年的0.9下降至2010年的0.75和2015年的0.56,也就是說下一代人只有上一代人的四分之一多一點。

東北地區之所以長期經濟低迷,與出生率低有密切關係。最近,多家上市公司例如中國利郎、澳優乳業、中國飛鶴等在公佈業績時,都用出生率低來解釋東北地區的銷情不振。 

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大家一定會想到技術進步。無疑技術進步有助於提升生產力,中國近年在技術和創新上有長足進展,在電子商貿、機械人、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等方面逐漸領先全球。但技術進步只能解決生產力問題,卻無法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畢竟,人的需求是有限的,生產能力再大,你都不可能需要無窮無盡的食物和衣服。哪怕是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他們的APP每天有多少人同時在線,使用了多長時間,但隨著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這個數據也會飽和。畢竟每個人每天只有24個小時,大家用這個APP的時間多了,用另一個APP的時間就少了。一旦人口負增長,其實任何需求都會面臨萎縮的困境。

中國少子化有很多原因,其中關鍵一點是養育成本的提升,以及年輕人對個人享受的追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中國少子化的問題不能關起門來解決,而是要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通過開放和國際化來解決。

 首先是吸引外來移民。美國之所以在發達國家中長期相對沒有陷入老齡化危機,就是因為過往大力吸收亞裔和非裔移民。但特朗普時代美國變為敵視移民,中國正好加大開放力度,人棄我取。其次是加大經貿國際化,中國去年11月與亞太14國簽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3月22日更率先完成RCEP的核准,成為率先批准協定的國家。再次是加大人民幣國際化力度,隨著人口老齡化,中國的養老資金缺口可能加大,必須藉助自身優越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購買中國國債,緩解老齡化對金融體系的衝擊。 

老齡化是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大趨勢,政府在想辦法減緩老齡化的速度的同時,也需要未雨綢繆,在社會保障、貿易和金融領域早做準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