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誰推廣疫苗做得較好?

2021-03-24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本港大規模疫苗接種計劃已展開了接近一個月,進度未如理想。香港各界有人身體力行的推廣疫苗。到底誰的說法及手法較好?其中有三個人值得我們關注:

WhatsApp Image 2021-03-24 at 10.32.22 (1).jpeg

1. 港府專家小組顧問袁國勇醫生

袁國勇醫生頗得港人信任,在防疫相關議題上經常發言,屬下團隊也正在研發以「腺病毒」為載體的「噴鼻式疫苗」,本來有條件在香港當「疫苗大使」,但他的表現未如理想:

早前,袁國勇以「檢測呈陽率」偏低的理由來否定「全民檢測」的用處,明顯對防疫檢測及隔離的基礎知識理解不足。他還建議港府仿效英美,把檢測資源放在私人診所裡,因為診所的「檢測呈陽率」最高云云。一個有意把香港的疫情「打造」成如英美一樣的人,又豈能再做「疫苗大使」?

此外,當初袁國勇表示不會接種坊間的疫苗,只會等自己研發的一款。但後來該團隊研發的疫苗又未能趕及今年面世。他只得食言,最終接種港府採購的一款疫苗。作為疫苗專家,卻無法及早為市民提供疫苗,反口覆舌,公信力大打折扣。

他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為自己打針而不用傳統「肌肉注射」的方法;堂堂一位專家,好端端的疫苗接種,竟表現得如「吸毒打針」一樣,實在有點大煞風景。

2. 特首林鄭月娥女士

林鄭親率屬下高官接種疫苗,身體力行的推廣,算是盡了責任。但她認為接種疫苗最大的誘因是「保護自己身體健康」,又表示會為已接種疫苗人士爭取通關上的便利,這說法便有問題了:

接種疫苗後仍有機會染病,並把病毒散播。如果香港疫情一直不受控,無法清零,又如何「通關」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美國疫情依然嚴重,如果有一個已接種疫苗的人,從美國回來而不用隔離,你會放心嗎?將心比心,我們要考慮到國家的「通關」風險,又豈能簡單的把「疫苗」和「通關」掛勾?

此外,疫苗接種亦非完全沒有風險。一方面,接種疫苗後仍可染病,當然,患者存活率大增。另一方面,年老體弱、有蛋白敏感問題及有長期病患的人,亦不宜接種。我們又豈能輕易得出接種疫苗的最大誘因是「保護自己身體健康」的結論呢?

3. 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包致金

包致金對疫苗接種的說法最到位。他表示自己感覺良好,並指疫苗接種對自己、家庭及社會均有益。他又指,即使在接種疫苗後,有百分百機會因不良反應而死亡,他仍會接種疫苗,並解釋指因副作用不會影響他人,包括其孫兒,但新型冠狀病毒會。

包致金的說法,清晰明確的把疫苗接種說成是一種社會責任,這才是疫苗接種計劃的本質。

推廣全民疫苗接種,並非只為了個人的利益,因為疫苗的防疫效果不是百分百,但當一個地區之內,有五至七成的市民都接種疫苗後,便可達至「群體免疫」的效果,最終亦有助「清零」。

疫苗接種亦非完全沒有風險,事前亦應該咨詢醫生意見及考慮清楚自己身體的狀況。但無論如何,身體健康的壯年人,為了保護家人、朋友和身邊的人;為了真正的重啟經濟,應該積極參與接種疫苗。

港府官員只着重「私利」和「通關」,專家則「半桶水」,只懂標奇立異的做「表演」,在推廣疫苗的事情上,又豈會成功?我們在大方向上,應該參考包致金的講法,強調接種疫苗是一種「社會公民責任」,這樣才算是把疫苗接種計劃的本質向市民交代一清二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免針紙」的制度及法庭的判決是一回事,但另外一方面,我們純以「疫苗接種」為核心的防疫系統,又是否值得檢討呢?
    「疫苗通行證」的理念,是希望從側面鼓勵所有人接種。使不肯接種的人在社區內「寸步難行」。但既然疫苗只能防止重症率及死亡率,我們又應否大力推行「疫苗通行證」呢?

    寒柏  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