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日本在中美博弈的選擇

2021-04-19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4-19 at 10.09.32.jpeg

拜登政府拉攏盟國遏制中國,催化國際力量重組。選擇站在美國一邊的日本,反華積極性和激進程度都超過美國其他盟國。

菅義偉內閣決策的國內條件是近些年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日本民眾增加、執政自民黨的保守政治立場、中日在釣魚台主權和東海問題存在爭議等。

歷史的啟示

不久前,日本和德國舉行「2+2」會談,雙方同意在印太建立「基於規則的秩序」。雖然那兩個二戰盟國都打「中國牌」,對中國崛起的立場卻有差異。

1)歐洲的德國會因美國衰敗而取得更大的獨立自主。東亞的日本雖然曾經挨過美國兩顆原子彈,戰後日本精英卻認命,唯美馬首是瞻,美日表面則互稱盟國。

中日兩國對歷史問題有不同認識,日方更認爲中國崛起不會讓日本獲得更大的國際話語權,反而會削弱日本在東亞的影響力。

2)戰後在德國追捕納粹餘孽有阻力,納粹組織及其活動卻是被禁止或受限的,這一點與日本國內公開祭拜二戰戰犯不同。

對歷史不同程度的反省,德日對二戰受害國中國崛起有不同的取態。

3)歐洲的德國與亞洲的中國沒有邊界糾紛,彼此不構成安全威脅。

日本是一個島國,卻與俄羅斯、韓國、中國等周邊國家都有領土糾紛,釣魚台主權是美國給中日留下的爭拗,也是中日關係的懸案。

歷史上,日俄戰爭(1904-1905年)以俄國失敗而告終。而1938年的張鼓峰和1939年諾門坎戰役,前蘇聯紅軍大敗日軍。特別在39年的那場戰役中,當時在中國戰場上橫衝直闖的日製輕坦克完全不是蘇製坦克的對手。兩場戰役的結果與日本後來採取「南向」而非「北進」政策不無關係。

兩國相隔30多年的軍事較量結果差別如此之大,是因爲兩國軍事和工業發展的速度不一樣,受人詬病的前蘇聯制度也優於日本軍國主義文化。

日本國力有限

經歷奧巴馬「重返亞洲」、特朗普對華貿易戰、拜登政府拉攏盟國遏制中國後的2021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18.3%,比2019年同期增長10.3%;中國該季度貨物貿易出口同比增長38.7%,貿易順差7592.9億美元元,擴大690.6%。

中國與東盟和歐盟貿易總量是與美、日貿易總量的1.5倍。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和部件、手機、汽車等出口增幅介乎39至99%。

數據顯示,中國已取得了與美國競爭的階段性勝利。而只要把本國事情搞好,中國就能持續發展。

日本2020年GDP爲中國的三分之一強,對華出口佔日本總出口的22%。菅義偉上台後,日本進一步靠攏美國。

日本希望「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適用於釣魚台,日本右翼認爲台灣與日本有「特殊關係」。美日不久前的「2+2」會議和菅義偉訪美期間都發表了聯合聲明,內有台灣、東和南海等涉及中國主權、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以及干預中國內政的條款。

日本干預中國內政的同時,國徽上有一隻雙頭鷹的俄羅斯卻警惕著歐洲和亞洲的敵人。俄軍在烏東附近集結前,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在日本海發射了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巡航導彈,顯示日本並非無後顧之憂。

受國力及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制約,日本尚難成爲國際間有分量的自主力量。

決策是否理性

1)許多國家都希望在大國博弈中爭取本國利益,日本選擇與美國站在一邊有背景原因;而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積極干預中國內政卻非理性。菅義偉訪美前,中國外交部事就美日勾連針對中國表達嚴重關切,估計菅義偉訪美會給未來中日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2)菅義偉政府希望「美日同盟」成爲印太戰略基礎,也希望美國成功遏制中國。緊跟美國的日本因而會喪失政策自主性和靈活性,最終成爲日本外交的負累。

3)當前中日國力差距大,日本卻「把手伸得太長」,遠超日本國力所能及。

若日本未來「協同」美國干預台海事務,俄羅斯、中國或中俄聯手都可能從北方向日本施壓,日本介時很難扛得住,日本政府也可能因而換屆。

4)美日勾連反華能給中國添亂,卻難以改變中國發展的態勢。日本做法短視,逆潮流,未來或需承受較大的政治風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在安全保障問題上,日本充當了「輔美遏華」的「急先鋒」。
    這其中,美國希望日本發揮「戰略槓桿」作用,並明確將美日關係定位為「新時代全球夥伴關係」,強調「對不符合國際秩序的中國行為抱有共同關切」。日本也積極回應,表示要讓日美同盟成為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及全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基石。

    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