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想起那個高瞻遠矚的董建華

2021-05-07
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資深政治評論員
 
AAA

20210504042345999.jpg

近日有兩宗新聞使我想到很遠,想到二十年前的一個人。

第一宗新聞在香港幾乎是路人皆知,就是黃竹坑站新貴:「晉環」,它首輪銷售240伙,即日沽清,發展商加推第3號價單,實用面積383平方呎的,折實售價是1,171.8萬!

你沒有看錯:1,000萬元買3百多呎,還是買者盈門!如果對這還沒有概念,用一個簡單數字可道盡:呎價是3萬多元!2020年全港個人入息中位數是17,000元,即是要不吃不喝工作兩個月,才能買下一呎。

早在1870年報人王韜已指香港樓房「小如蝸舍,密若蜂房,計一椽之賃,月必費十餘金……聚處其中,有若蠶之在繭,蠖之螫穴,非復人類所居」,150年過去了,「樓貴屋小」的問題更是反人類到極致,香港的樓價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第二宗新聞較為冷門,卻對全球高新科技影響極大,是中國芯片產能極度短缺的問題,產能緊張已經到了誇張的地步,小米總裁盧偉冰吐槽「手機缺芯,不是缺,而是極缺」;美國高通CEO甚至因為缺芯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而且2025年中國芯片產值會有1,000億美元,是2020年的4倍。而最大的問題就是芯片產能極度短缺,如果什麼都不做,2025年產能短缺會達到8個中芯國際之多。

兩則新聞,瘋漲和奇缺,都見於同一周,都使我想起了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

解決「樓貴屋小」問題是董建華施政的首要工作。1998年2月,政府公佈《長遠房屋策略白皮書》,定下每年興建不少於8.5萬個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的目標,以滿足香港市民的住屋需求。董建華的目標是希望十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六年半縮短至三年。這建屋計劃就是日後被不少人視作笑談的「8萬5」。

我們看看今天的樓宇的落成數字,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2019 年私人住宅的落成量為 13 640 個單位,房委會則指2019/20年度公營房屋落成量只有1.31萬伙。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加起來是2萬7千左右,不到「8萬5」的一半,而且,根據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在2019年4月的預測數字:「2023年將有斷崖式下跌:落成量只有13,300個,比2018年更下跌接近四成。」

今天回想,看着樓價登天的港人,不知對「8萬5」是嘲笑還是苦笑?

董建華目光奇準還有另一例,大家還記得「港積電」嗎?不錯,就是對標台積電,想為香港產業轉型作探索的「矽港計畫」,矽港計畫於99年6月由前創新科技委員會主席田長霖率先向外界披露,行政長官董建華7月訪問美國加州矽谷時,漢鼎對基本規劃作了簡單介紹。臺灣《遠見》雜誌2000年3月號是這麼寫的:「徐大麟把公司名稱都想好了,仿效TSMC(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台積電),取名為HKSMC(港積電),宣稱十年後,矽港可為香港創造二十萬個就業機會,每年產值達三百億美元。」

而時任工業署署長的葉劉淑儀,也曾回憶過香港和芯片製造如何擦身而過:「猶記得我當年擔任工業署長時,摩托羅拉半導體部亞太區總經理譚宗定先生曾極力遊說集團來港興建晶圓廠,惟最後選址天津;而漢鼎亞太公司則於九十年代末向港府提出「矽港計劃」,遊說港府撥地興建六所晶圓廠,當時不少港人期望晶片工業可帶動本港整體科技發展。惟最終因與政府在稅務優惠上談不攏,集團改為落戶上海。」

「8萬5」也好,「港積電」也罷,今天回看,董建華是特首中最高瞻遠矚、最有作為之人,他看到香港深層次問題所在,並提出適切藥方,只是治不逢時,這個「時」既有亞洲金融風暴,也有港人長期的發展依賴,即一種金融的「收租」心態。這方面篇幅所限,下篇文再詳說。

我經常想,如果當時的市民多一耐心,多明白董建華的苦心,多給他支持,今天的香港將是如何精彩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全國人大的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表示,建議內地政府允許港府整體購買內地大灣區城市閒置商品房作為香港公屋,解決香港基層市民住房困難。
    吳秋北的建議,涉及幾個不能迴避的問題,第一個自然是司法管轄權的問題,即港府在內地盤下整個小區之後,港人在裡頭犯法,究竟是歸誰管的問題。

    陳凱文  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