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再談東江客家

2021-05-14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eChat Image_20210514171124.jpg

不久前寫了一篇題為「東江水,客家人文」的文章,收到海內外眾多讀者的留言。其中一些祖籍惠州,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新界移居歐陸的客家鄉親,問筆者能否續篇介紹東江,以慰鄉愁。

東江流域人文歷史悠久,是華南最早文明開化地區之一,沿岸包括河源、東莞、惠州、深圳,大部分是客家聚居區。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黃河流域的中原漢族,從秦漢開始不斷南遷,在歷史的長河流變中,凝聚成具有獨特人文風貌的民系。

WeChat Image_202105141711241.jpg

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語言,客家話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清末名儒章太炎在《新方言》之「嶺外三州語」卷序言中曰,「廣東惠、嘉應二州,東及潮之大埔、豐順,其民字晉末逾嶺,宅於海濱,言語敦古,與土著不相同」。從以上記述可知,粵東的梅州、惠州、河源等地住民的溝通語言,很早已被界定為客家話。

客家菜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許多港人認為客家菜即是東江菜。其實客家菜有著更豐富的內涵。東江菜只是客家菜系的一個支流,江西、福建的客家菜風格趨同但各有特色。

WeChat Image_202105141711242.jpg

WeChat Image_202105141711243.jpg

譬如,有客家先民輾轉遷徙於四川的崇山峻嶺之中,並在山府之國形成了一個叫洛帶的純客家縣。該地客家人入鄉隨俗,揉合川菜的元素如麻辣、花椒、八角、大蔥等,形成了客家特色的酸菜魚和水煮肉系列。北方客家人把鹹雞帶入嶺南,就地取材,輔以廣東特產的沙薑,形成美味絕倫的東江沙薑雞、鹽焗雞。

也有一些特色因食材的缺乏而消失。在筆者老家的粵東梅州,紅麴炆豬肉是鄉村宴客的必備菜餚。筆者走遍港九新界的客家村,炆豬肉仍在,紅麴卻消失了。有同鄉說,在佐敦的裕華國貨,偶而還能見到這一傳承了數百年的客家配料。

WeChat Image_202105141711244.jpg

WeChat Image_20210514171125.jpg

WeChat Image_202105141711245.jpg

因為飲了逾半個世紀的東江水,港人對東江多了一份感情。其實香港和東江的情緣不僅是飲水思源。新界五大氏族的文氏,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後裔。文的祖居地,正是在東江源頭的江西。據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所撰,「文天祥,江西吉水人」,贛南地區聚居大量的客家人。先民們從這裡沿著贛江、寧江、梅江流域進入華南山區,披荊斬棘,開山拓植,薪火相傳,開枝散葉,才形成當今遍布全球的客家大族群。

歷史上,廣東很少出宰相。唐朝出了一代名臣張九齡。此君正是韶關曲江客家人,古時稱為韶州。唐玄宗的時候,張九齡是考上狀元之後再出任唐玄宗宰相的。由於年輕有為,腹有詩書氣自華,前程不可限量,主考官「夾帶私貨」,早早把自己的千金許配給這位客家才子,招為東床快婿。

WeChat Image_202105141711251.jpg

香港在夏季習慣喝涼茶,但很多人不知道有「張九齡涼茶」。話說張宰相有一次回到故鄉韶關,由於嶺南酷暑,喉嚨痛楚非常。鄉民根據客家秘方,在山林田埂採摘金銀花、淡竹葉、羅漢果、甘草,煮為湯劑,張宰相服用之後即告神清氣爽。「張九齡涼茶」因其瀉火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至今仍在傳承。

對包括香港在內的廣東客家人而言,東江不僅僅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普通河道。東江承載著太多的客家記憶,東江釀豆腐、東江螳螂拳、東江縱隊⋯⋯皆與客家有緊密聯繫。東江經過歲月的沉澱,已成為客家文化的一個象徵。

WeChat Image_202105141711252.jpg

WeChat Image_202105141711253.jpg

WeChat Image_20210514171713.jpg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