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陸港未「通關」因為信息差?

2021-08-09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8-09 at 10.17.16 (1).jpeg

不經不覺之間,內地向香港「封關」已有一年多。這裡所說的「封關」,並非真正的封關,而是港人除部分情況下獲豁免外,須進入內地後要在定點酒店隔離14-21天。由於「封關」的實施,使到內地旅客不敢來港自由行,不少跨境家庭和企業亦受到影響,內地何時向港人「通關」,便成了不少人關心的課題。

為此,媒體人路易認為,去年港府抗疫雖然只能打50分,但是現在香港已可打90分不為過,只是兩地存在信息差,令內地民眾和輿論普遍認為,香港抗疫只有30分水平,而此一「誤解」影響到內地民意和響內地地方政府的決策,加上內地官員對KPI的考慮,使他們對陸港「通關」心存顧慮。

不諱言的說,把兩地「通關」歸咎於所謂的信息差和誤解,並把港府現時抗疫表現,吹成「已可打90分」,着實令人哭笑不得。先不說其他問題,港府一直對外宣稱的「清零」,根本就很有問題。以特首在8月2日的發言為例,她聲稱「本港已連續56天無任何本地個案,已達本地清零」,便是顯然的「㧻數」。

因為這個所謂「56天無任何本地個案」,先是把6月24日和27日的兩個案例,劃為所謂「與輸入個案有流行病學關聯」,然後再把7月21日發現沙特阿拉伯駐港領事的一對子女感染,劃為「輸入個案」。可是6月24日和27日的兩個案例,是男地勤在本地機場受感染,再在大埔傳染給女同事,根本是妥妥的本地個案。

至於沙特領事的女兒在領事豁免權下,獲豁免酒店檢疫,改為居家隔離,但二人並沒遵守檢疫令,確診前曾到先後到山頂廣場、東薈城及東涌纜車站。換言之,二人不是入境之後,在無法外出的隔離狀態下發病。既然如此,局方憑什麼斷定二人是輸入個案,而非在他們因為違反居家隔離令,而在進入社區時遭受感染?

是故,單是港府在清零數字上「㧻數」,其抗疫表現已是0分,更令內地省市領導不可能放心地跟香港「通關」。除此之外,港府港在防疫上,至今仍存在四大問題:

一是根據政府8月6日的數字,已接種第一針人口是343萬,已接種第二針人口是262萬,只佔全港人口38.6%。作為世上少有疫苗數量足夠讓全市人口接種的地方,香港的疫苗接種率依舊偏低,然後有人竟然說「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對抗疫工作很配合」,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二是「安心出行」的應用率和應用覆蓋率一直偏低,致使香港似乎不具備病患確診後,翻查其移動軌跡的能力。換言之,即使香港現在能夠做到本地個案21-28日零確診,他日有境外輸入個案傳入社區,港府亦難以清晰地掌握病毒的傳播路徑,因此難以在社區進行有效堵截。

三是香港由於從未做過全民強檢,造成現時所謂的本地個案零確診,不能代表社區隱藏著無症狀感染者。然而,根據中大醫學院的研究發現,4198名18歲或以上成年測試者當中,有6人帶有有IgG抗體,意味他們曾感染新冠病毒但無被發現,當中一人更是無外游史、無接觸確診者及無病徵,是「隱形中的隱形患者」。經統計學調整,團隊推算,香港最多有約二萬名隱形患者,佔整體人口約0.3%。

最離譜的是港府的抗疫政策,既沒邏輯亦不科學,而且朝令夕改。以港府於8月4日收緊「回港易」計劃為例,最初規定港人從廣東省外的其他內地地方回來,不論完成疫苗接種,回港後都要居家隔離14天,但是從其他中風險地區(如: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大部分歐美國家)回港的已打疫苗人士,若入境時自願進行抗體檢測並屬陽性,定點酒店檢疫期則可由14日減至7日。

這一檢疫政策,視美、德、意輸入病毒的風險,低於廣東省以外的內地地方,自然引來非議,結果過了不久,港府便宣佈轉軚,把廣東省以外的內地地方及澳門已接種疫苗人士來港居家隔離的時間改成了7天。然而,政策改變過後,依舊是把廣東省以外的內地地方,一律視為中風險,不管當地有否本地個案,這樣的劃分科學嗎?不科學!

其他不科學的地方,還有港府既然視廣東省外的其他內地地方為中風險地區,為何又只要求對方回港後接受居家隔離?此外,即使接種了兩劑疫苗並在體內產生抗體,亦不代表對方沒有感染風險,政府把隔離時間縮短為7天,又有何科學上的理據,證明縮減7天也沒問題呢?似乎沒有!

由此可見,香港抗疫不但不講科學、毫無邏輯、朝令夕改,而且在清零數字上弄虛作假。況且,內地的相關部門並非吃素,對於港府的抗疫表現,亦不可能存在信息差。是故,除非受到路人皆見的因素影響,否則任何一個具有基本良知的人,都不會把香港抗疫表現有90分,並把「通關」障礙歸咎於所謂的信息差,或者是內地官員對KPI的考慮。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為旅客建立完善的投訴和糾紛處理機制也十分重要,旅發局應設立專門的熱線、社交平台帳號,讓旅客日後在香港遇到問題時,可有方便、公正、高效的途徑尋求幫助,盡快處理問題,毋須再「一肚氣」於社交平台發洩。

    黃愉婷  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