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印度重金投資基礎設施意在中國

2021-08-30
張介嶺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成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AAA

[CropImg]WhatsApp Image 2021-08-30 at 11.37.47 (1).jpeg

新華社圖片

8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獨立日慶祝活動上發表講話,宣佈將投入100萬億盧比(約合1.35萬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擴大清潔燃料的使用,實現國家氣候目標,同時增加更多的工作崗位。

據報導,這筆投資將投向交通物流行業,用以整合運輸方式、縮短運輸時間,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幫助印度提升全球競爭力。

儘管莫迪沒有宣佈計畫細節,但專家認為,物流是印度基礎設施建設升級中的最大制約因素,為了更好地融入國際供應鏈,政府希望強化國內供應鏈能力,刺激出口額大幅增長,為經濟增長創造新的途徑。

莫迪的基建計畫,為當下低迷不振的印度經濟尋求突圍提供了新的可能。去年第一波疫情趨緩後,印度政府逐漸恢復了旅遊業和大規模節慶活動。不料,今年3月,第二波疫情來勢兇猛,5月7日達到峰值,當日新增確診病例超40萬例,可謂「萬戶蕭條鬼唱歌」,簡直是慘不忍睹。

據估計,印度實際感染新冠的人數高達4至7億人,即使以保守的2%死亡率計算,第二波疫情給印度社會帶來的損害驚人。截至8月24日,印度政府報告的累計死亡病例為435050例。專家認為,如果不採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印度很可能暴發第三波疫情。

受疫情影響,印度經濟增長急劇收縮。內需減少,出口下降,印度許多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疫情最嚴重時幾乎所有經濟活動一度停擺,導致2020年GDP跌幅創歷史之最。

經濟蕭條導致印度中產階級人數銳減。皮尤研究中心研究顯示,2020年,印度中等收入階層(日收入10至20美元)減少了3200萬人,佔全球中產減少人數的60%,其中許多人淪為低收入階層(日收入2至10美元),還有很多人跌至全球貧困線以下(日收入不到2美元)。此外,還有2.3億人的收入低於375盧比/天的最低工資標準。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分析,第二波疫情衝擊印度中小微企業,對經濟的影響將持續更長時間。與此同時,印度民眾擔心第三波疫情爆發,消費意願嚴重受挫。從全球疫情多有死灰復燃之勢看,新冠疫情還將繼續困擾印度經濟,需求端疲弱更是雪上加霜,印度經濟短期難望復蘇。

在上述背景下,作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莫迪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並非無的放矢。近10年來,受投資成本上升、地緣政治風險增加等多種因素影響,西方跨國公司一直在尋求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其中一些企業開始將生產線遷出中國,三年多前爆發的中美貿易戰加速了這一趨勢。

素與中國有瑜亮情結的印度無疑希望坐收漁人之利。然而,現實並沒有那麼樂觀。野村證券研究顯示,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將生產線遷出中國的56家公司中,只有3家選擇了印度,其餘分別為印尼2家、泰國8家、台灣11家,以及越南26家。

顯然,與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相比,印度多少有點落寞。對此,善打民族主義牌的總理莫迪自然不甘屈居人後。有印度高官透露,印度政府已與美國1000多家跨國企業進行了接觸,試圖說服他們棄華赴印投資建廠。

為了加速吸引退出中國的外企來印度投資落戶,莫迪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其中一大舉措就是著手建立總計461589公頃的土地銀行,包括古吉拉突邦、馬哈拉斯特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和安德拉邦等地的現有工業用地115131公頃,總面積幾乎是盧森堡的兩倍,通過一站式存儲現有地塊和空地、地形衛星圖等資訊,解決長期困擾外資的用地問題。

印度各邦也紛紛推出激勵措施。例如,卡納塔克邦借助工業和技術生態系統成熟、熟練勞動力充沛等優勢招商引資,創立了佔地500英畝的日本工業城,並啟動集群建設,重點打造「與中國競爭」集群,吸引製藥、醫療設備、工程和機床、物流、可再生能源、航空航太、國防、電動汽車等大型製造業前來投資建廠,首付班加羅爾更是受到外資青睞。

莫迪的老家古吉拉特邦利用航空和港口優勢,制定激勵措施吸引外資,並劃定了近3.3萬公頃的土地爭搶可能遷出中國的外企。得益於簡化審批程序、設立出口和特定產業經濟特區等惠商措施,該邦是印度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2020-21年財政年度,共計吸引外國直接投資302.3億美元,連續第四年佔據全國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莫迪推出的百萬億基建大單給人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早在2019年他就提出了建設100萬億盧比的公共工程項目的目標。去年,莫迪政府宣佈,將經濟政策的重點放在了總價110萬億盧比的基礎設施之上。

莫迪老拿投資基礎設施說事被批做秀。國大黨首席發言人蘇爾吉瓦拉用印地語發推文譏諷,“「2019年8月15日已經過去兩年了。至少100億的數字應該改一下。」該黨社交媒體負責人古普塔也稱,應該改一下計畫的名字和金額。印度能夠看穿莫迪政府的謊言,從今之後這一計畫和資金都不會再被提起。

作為反對黨,國大黨的抨擊難免有黨爭之嫌,但印度欲搶中國的單子談何容易。不說別的,先看供應鏈。目前,美國、歐盟和日本都希望減少對中國重要供應鏈的依賴,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也強調要攜手建立富有彈性的全球供應鏈,日印澳三國已開開始磋商,尋求組建「供應鏈聯盟」,矛頭直指中國。

然而,在全球供應鏈形成階段,印度在提供本國市場方面失去了競爭力,至今供應鏈仍局限於少數部門屈指可數的產業,要融入全球主要供應鏈殊非易事。除了改善宏觀經濟基本面、提升營商環境外,印度還需調整產業政策,在促進投資方面多下功夫。如果遲遲不能強化供應鏈能力,外國製造業憑什麼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印度落戶?何況與東南亞國家相比,印度的稅收政策並無競爭優勢。

長期以來,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印度經濟發展和外商投資的最重要原因,莫迪斥鉅資改善基礎設施無疑是開對了方子。只要有足夠的政治意願,莫迪政府提升國家供應鏈能力並非遙不可及。8月初,澳洲前總理阿博特以貿易特使身份訪問印度後,發文盛讚印度是「世界上的新興民主超級大國」,「完全可以在全球供應鏈中替代中國」。

毋庸諱言,阿博特之言在西方國家大有市場,也正中莫迪政府的下懷。「郎有情,妾有意」。儘管一些西方國家尋求與印度合作的過程可能會很漫長,但隨著南亞次大陸第一大國營商條件的日漸成熟,它們遲早會一拍即合,挑戰供應鏈合作新高度。對中國而言,必須未雨綢繆,謹防印度與他國形成某種形式的供應鏈聯盟,從而削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特別是在製造業領域的優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在拜登的支持下,印度成功地在這次峰會上,作出宣佈,邀請非洲聯盟加入G20集團。中國一直主張邀請非洲聯盟加入G20,而印度卻借這次峰會,成功割了韮菜,提升了在亞非拉國家中的地位。

    文武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