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喧囂的印太

2021-09-21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shutterstock_2043495050.jpg


 

這幾天,印太多情況。域外強權接踵而至,白臉黑臉,喧囂一時。
爲甚麼是印太?
美國遏制中國崛起;歐洲國家則希望在大國博弈熱點刷存在感,提升國際話語權。
近兩屆美國政府政策則從奧巴馬時期的「重返亞洲」改爲「印太戰略」,美英澳三國近日更宣佈成立盎格魯安全聯盟(AUKUS),美日印澳四國領導人9月24日還將在華盛頓舉行會議。
那些事件反映美國及其盟國關係的親疏,也折射美國的新戰略部署。
日本、澳洲和印度位處美國遏制中國戰略前沿,澳洲和印度連線能遏制中國船隊深入印度洋,日本、關島和澳洲連線則遏制中國船隊進西太平洋。
船隊出洋依仗本國國力,島鏈構想是一廂情願。
然而,美國新構想比他們過去所設想的第二島鏈更往南和東方向外移,「亞太戰略」也成了「印太戰略」。
儘管美西方近來頻繁對「台獨」勢力打氣、美國也夥同西方盟國軍艦、機頻繁到南、東海「自由航行」,美國新構建的「防線」卻把台灣、南海等排除在外。
在戰略規劃上,美國人看來已「超前部署」放棄台灣和南海,僅打算從域外進入偵查和騷擾。
北京擁有兩岸統一的主動權;美國侵犯中國主權言行和民進黨「台獨」叫囂更多的是虛張聲勢。
成立AUKUS,美國卻失去了西歐。
根據AUKUS協議,美英會通過技術轉移幫助澳洲建造核潛艦。
澳洲國內對此有很大的分歧。反對者一指澳洲爲此放棄多年奉行的禁核能立場,二指與美國走得太近,反對中國,不符合澳洲國家利益。
若澳大利亞出現政黨輪替,美國併湊AUKUS的圖謀可能落空。
從美國獲得核潛艇技術,澳大利亞取消與法國訂立400億美元的建造潛艇合同。
美企多次在國際市場「截胡」法企,法國社會對此早已不滿,這次更引爆了法國怒火。法國召回其駐美、澳大使就事件進行磋商,反擊力度前所未有。
幾乎在同一時間,歐洲議會則通過「新歐中戰略報告」,稱中國是「重要合作夥伴」,卻在「人權」問題上攻擊中國,稱中歐爲「制度性對手」。
歐洲議會「報告」是受拜登政府價值觀蠱惑下出台的。
在美蘇爭霸年代,德國被瓜分成兩個國家,東、西歐國家也被集團化,彼此對立起來。當美國稱霸世界,美國在歐洲多國駐軍,其中在德國就駐軍3.5萬人。
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在對華問題上,東、西歐有別,南、北歐也不同。中國崛起則是德國等一些歐洲國家擺脫美國影嚮的歷史機遇。
協商成立AUKUS期間,美國未知會歐盟。歐洲國家懷疑美國到底是把它們當作盟國還是「棋子」。這一回,美國徹底把法國,乃至德、意等國都得罪了。
布林肯外交努力的實效:
1) 通過AUKUS架構,美國可利用澳洲軍事設施;但AUKUS不能從根本上提高澳洲的軍事工業水平。
AUKUS不可能阻擋中國發展;中國在「上合峰會」和阿富汗問題的宣示、申請加入CPTTP、北京將舉辦冬奧等進一步顯示國家崛起的態勢。
2) 匆忙從阿富汗撤軍讓美國在世界面前丟臉,拜登政府在美國國內也備受批評。成立AUKUS能短期內減輕拜登、布林肯等人在國內受到的壓力。
3) 布林肯外交的核心內容是反華。他的外交成就應由後人評說;但他有份參與的一些外交決策和活動,如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從阿富汗撤軍、訂立AUKUS協議等,都有明顯負面效應。
他或許很努力,卻給人虛張聲勢、進退失據、考慮欠全面、政策多變、缺乏誠信的印象。在最壞情況下,他可能無法與多國首席外交官員進行有效溝通;他像是一位特朗普式的美國國務卿。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仁愛礁事件是中美、東南亞在南海問題上的結構性爆發點,是美國印太戰略與中國亞太命運共同體構建之間的一個系統性爆發點。圍繞仁愛礁事件的多方危機如果管控不利,將打破南海地區長期形成的和平發展局面,成為美國印太秩序聯動式推進的轉折點。

    翟崑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