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言:後生仔住劏房不是因為隱私,是因為無奈

2021-10-07
承言
時事評論員
 
AAA

 36.jpg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之後接受媒體採訪,被問及如何看待劏房問題。林鄭月娥稱,「劏房」這形容詞籠統,她不會使用,又指每個人住甚麼單位是個人選擇,又說參觀過一些劏房「其實冇乜問題」、單位很大,「有啲後生仔鍾意多啲私隱就住」。這一回應引起網上不少討論,不少青年人更是感到失望。
這一份《施政報告》最令人矚目的是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的計劃。若能順利實施勢,必有助提升本港的競爭力,同時增加大量的土地供應,改變新界發展的歷史,也因此被認為具有前瞻性。
不過,相較遠景規劃,對短期如何改善土地房屋的問題則未見有「破局」思維。更加讓人感到憂慮的是,是林鄭月娥在談及「劏房」時的態度。
林鄭月娥說「劏房」這形容詞籠統,她不會使用,那麼我們就要問,在她的眼中甚麼樣的房子才是「劏房」呢?林鄭月娥又說,「有啲後生仔鍾意多啲私隱就住(劏房)」,那麼是否可以理解成,青年人就應該住劏房。但她是否明白,那些為了私隱去住劏房的年輕人,就是因為經濟上無法負擔才會租住在劏房之中,他們是迫於無奈的。

林鄭月娥提出建設的「北部都會區」計劃,其預計能夠增加超過50萬個單位的供應,長遠規劃容納250萬的人口。不過,就如許多年輕人在網上評價到的,這個規劃究竟甚麼時候可以實現,以及建成之後,年輕人是否能夠買得起,這即是現實,又是特區政府無法預計的事情。
在香港,有數十萬人居住在劏房,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6.6平方米,比公屋最少編配的7平方米還要少。誠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在短期內解決香港積重已久的房屋問題並非現實,特區政府確實亦加大力度增加供應,例如興建過渡性房屋等。
筆者也並非想「咬文嚼字」,但看到有關說法不免令人感到擔憂。一方面長遠規劃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一方面又是年輕人被認為為了私隱居住在劏房,兩種因素疊加之後,我們就很容易能夠理解為何青年群體中,大家對林鄭月娥的說法感到反感,甚至認為她在說風涼話。
事實上,林鄭月娥覺得「有些劏房冇乜問題」就是最大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特區政府沒有徹底的理解基層市民的想法,且似乎忽視了青年人在住房問題上遇到的困難。針對青年人的住房問題,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的大方向沒有問題,但當局一直沒有進一步完善置業階梯。不少青年人目前面臨着,公營房屋無資格申請,私營房屋無資本購買的兩難困境,一出社會就成為「夾心層」,福利沒有享受到,但卻是這座城市主要勞動力以及主要交稅的群體。
為了私隱絕不是年輕人住劏房的合理化解釋,特區政府要能夠正視有關的問題,讓年輕人真的感到同心同行,為此,解決青年人住房的問題需要得到特區政府的重視,而關鍵在於如何進一步完善置業階梯,在現有公屋、居屋的階梯上,要再進一步增加如首次置業盤等政策力度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