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將部分郊野公園「遷往」港外

2021-10-18
施永青
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
 
AAA

 28.jpg

 

香港有40%的土地面積被保留作郊野公園,如果連同一些位處非郊野公園的濕地與海岸保護區,香港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面積,是沒法用作市區發展的,比例較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要多。

從環保的角度來看,香港好像很有貢獻,但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看,這簡直不切實際,毫不理性。最激進的環保組織也不會要求世上其他的大都會也得學香港這樣做。

香港人自以為對環保很有貢獻,其實這只是表象,從地球的角度來看,這只能視作香港的奢侈,以香港人平時的生活方式,香港人對地球造成的負累遠大過對地球作出的貢獻。

香港人食的米多來自泰國,小麥(麵粉)多來自美加,蔬菜多來自珠三角,至於肉類則來自世界各地都有。此外,除了食物之外,香港人日常穿的,用的,玩樂的,花費的,都不是本地出產的,都得在世界其他地方佔用遠比香港郊野公園大的面積來生產。香港人對地球環境破壞之大,遠非「小小」的香港郊野公園可以補償。香港人不要以為,保住了香港的郊野公園之後,就可以亂用紙巾,亂開冷氣,亂換新衫……亦毋須有負罪感。

現實是,香港的人均碳排放,人均丟棄的垃圾,人均耗費的各類商品,都高過全球的人均值。香港人如果想為地球盡點責任的話,不但要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還得利用自己高於全球的平均經濟能力,在全球各地資助環境保育工作。

香港只要把部分郊野公園的土地拿來作市區發展,就可以把賣地收益的一部分,用來在中國的一些乾旱區植樹,把那裏原先的半沙漠地帶轉變成大片綠洲。當土地被樹木覆蓋的面積擴大後,連當地的氣候也會逐步改變。從地球的層面來看,在某些更關鍵的地方去設立生態保護帶,可能比保住香港的郊野公園對環保更有功效。

香港是一個大都會,人口集中,經濟活動集中,是無可避免的事。在大城市中,所進行的主要是商業活動,很難以城市為單位搞食物自足,並在自己城市的範圍完成自己的環保責任。地球必須有分工,才能地盡其用,人盡其才。

香港的地理位置,歷史條件,以及已具備的基建與人文建設,都令香港比其他地方更適宜發展成一個商業大都會。拿接近一半的香港珍貴資源做郊野公園,實在不是一個理性的比例。所以我贊成打破這個禁忌,把其中三分之一撥作城市發展用途。這樣,便可以一次過解決香港的市區土地發展不足的問題,而且連明日大嶼的填海工程也可以不用再搞。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賣地收益中抽出一部分,到世上最需要環保的地方,去建立生態保護帶。香港的賣地收益高,當可在外地建立面積更大的「郊野公園」,除了可彌補香港的環保損失,還可以為地球的整體環保作貢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AM730》

延伸閱讀
  • 據發展局局長早前表示,須按環評報告要求,檢視及修改房屋發展的詳細布局設計,因而將有關用地暫時修訂為「未決定用途」地帶,亦表示難免再維持1.2萬伙單位的發展規模,但政府亦強調「初心」仍然不變,無損發展的基本原則。筆者認同及深信,「一磚一瓦」對於基層市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不能輕言放棄,更須兌現承諾,支持有關地段日後用於公營房屋發展,惠及更多基層市民可安居樂業。

    招國偉  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