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建制互鬥泛民求存 地區直選外弛內張

2021-11-01
 
AAA

 15.jpg
立法會換屆選舉提名期正式展開。10個地方選區、28個功能界別以及選舉委員會界別相繼接獲提名。這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一場立法會選舉,不論是立法會構成以及選舉方法與以往有明顯轉變。雖然地區直選議席由過去的35席減少至20席,但不論從社會注目程度、從議席的代表性和含金量,地區直選都是這場立法會選舉的最大焦點。
有輿論認為新選制下的立法會選舉,提名門檻提升了,再加上多個主流反對派政黨不參選,將令到選舉的競爭性大為減低,投票率也將跌至新低。毋庸諱言,在主流反對派不參選之下,再加上疫情令到兩地通關無期等因素,12月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幾可肯定會下跌,很大可能較以往投票率都低。
不過,對於投票率問題應該分兩方面看,一方面如果投票率太低,固然影響觀瞻,令到選舉不太好看,但另一方面投票率也不是愈高愈好,因為偏高的投票率往往反映社會的極端對立、極端政治化,兩邊陣營支持者大量催谷投票,這樣也並非健康、正常的現象,就如19年的區選投票率高達7成以上,但不見得那些當選者民意認受性特別高,也不見得這一屆區議會更有代表性。對於立選投票率也應以平常心看待。
當然,新選制的投票率或者不及以往,但不代表選舉就沒有競爭。相反,地區直選形勢依然是外弛內張,暗流處處。地區直選從來都是各大政黨着力爭奪的目標,今屆地區直選只剩下20席,某程度更顯價值,議席僧多粥少,就是建制派內部也爭逐激烈,例如第一大黨民建聯在全港10區都派人參選,再加上地區實力強勁的工聯會以及其他地區社團及獨立人士都有意爭逐,戰情依然熾熱。
戰場無父子,選舉亦如是。過去有反對派這個「共同大敵」,建制派或許要槍口對外,但沒有了主流反對派政黨,建制派的對手就是「同路人」,況且建制派本來就是一個鬆散的政治同盟,在政治上、「一國」上有共同綱領,但在政策、定位、意識型態、以至代表的光譜、行事的策略,都是南轅北轍,這些不同和矛盾都會在選舉中全面凸顯出來。在今屆選舉中,將會出現各建制派政黨及參選人互相對陣以至開火的情況,在選舉論壇上,沒有了政治上的「藍黃對立」,沒有了政治議題的各執一辭,參選人在民生經濟政策上的辯論將更加激烈。商界與勞工、中產與基層,彼此的政策辯論將會是選舉的一大焦點。
至於在含金量極重的地區直選上,沒有了以往比例代表制的配票要求,沒有了所謂浪費選票的問題,各參選人相信都會全力爭取選票,以爭奪「票王票后」之位。今屆選舉不要以為會是繪畫繡花、文質彬彬、從容不迫,相反整個選舉過程將會是火花四濺。
對反對派而言,主流反對派政黨雖然沒有參選,但民主黨公民黨民協不參選,不代表整個反對派不參選,至今已有一些反對派人士報名,一些相對溫和的反對派政黨組織也表明會參選。這些政黨及個人,雖然在立場上相對溫和,但其代表的依然是反對派陣營,其爭取的依然是反對派票源。這樣他們在選舉工程上必定會顯露出與建制派的不同,包括對政府的監督以至鞭撻,以至在一些政治立場上都會以反對派的立場出發。溫和反對派要求存,關鍵在於「兩邊通吃」,既要吸納到部分相信中間的建制派支持者,更要吸納到反對派票源,單靠任何一邊都不足以在「雙議席單票制」穩取一席。溫和反對派要在香港政局佔一席位,以至為反對派開拓出一條出路,將視乎他們能否在原有的政治格局下闖出一片天。
但同時,地區直選也是一場零和博弈,建制派內部要爭位爭票,溫和反對派也要掙扎求存,反對派支持者也是十五十六,是參與其中把水搞混,還是一味杯葛自娛自樂,當中也是充滿變數。以往的比例代表制,表面參選者眾,但形勢其實是清晰的,變化也不過是最後一兩席,但新選制下的地區直選,不確定因素將更多,變數也更大,形勢更是外弛內張。這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選戰,競爭程度絕不比以往的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新選制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僅是說已定立的新選制須在較長時間保持穩定,而且要求將來實行雙普選也要貫徹新選制所確立的「愛國者治港」原則要求,進一步彰顯新選制的優勢和特色:包括廣泛代表、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公平競爭性,確保通過選舉反映民願、集中民智、為民謀福,有利於維護行政主導,提升管治效能。

    楊華勇   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