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現實與啟示

2021-11-02
 
AAA

 shutterstock_1032426220.jpg

作者:嶺南大學研究生院研究助理教授熊衛雁博士

新冠疫情持續已經近兩年,其對全球高等教育的影響也越發顯著,並且在塑造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道路,包括線上教育與傳統教學模式的融合以及國際留學生流動性的改變等等。實際上,很多高等教育的變革在疫情前就已經在孵化。受到近十年來科技的進步,例如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流行,以及國際政治上反全球化的演進,各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在尋求新的發展道路,旨在保證自身教育項目能夠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能夠讓畢業生掌握符合就業市場需求的技能。

疫情的爆發,在加速了革新進程的同時,還帶來了全新的話題。一直探討的不確定未來變得更加不確定。關於「不確定未來的高等教育發展」的討論在近幾年越演越烈。近期,來自紐約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者,Arthur Levine和Scott Van Pelt,在其新書The Great Upheaval: Higher Education's Past, Present, and Uncertain Future中指出,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將迎來五個新現實,包括(1)將有越來越多來自高等院校外部的競爭對手提供更加靈活和低價的教育服務;(2)高等院校將越來越變得消費者導向;(3)電子設備和互聯網的發展將使得線上教育成為高等院校的主要關注點之一;(4)結果導向(outcome-based)的教學模式將會在高等院校中擴張;以及(5)越加靈活的即時需求教育(just-in-case education)導向的非學位項目將會流行。

總之,全球環境的不斷變化讓新自由主義中的市場因素越來越侵入高等教育和大學的發展中。兩位學者對於高等教育未來發展新趨勢的討論特別強調了就業市場對於大學教育的深刻影響。新科技的發展以及疫情帶來的衝擊,讓很多傳統行業的工作崗位消失或者轉型。新型職業的不斷出現,例如零工經濟工作者群體的壯大,都在促使高等院校調整自身的教育項目從而能夠幫助學生高效及時地掌握就業市場所需技能。而疫情下線上教育的加速普及,使得短期非學位項目的教學變得更加靈活,這一方面給傳統高等院校向線上的轉型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帶來大學外部教育提供者的有力競爭。特別是當學生更加關注能夠很快掌握一門技能與獲得證書來幫助自己在就業市場上有立足之地,高等院校傳統的短則一年的學位項目或許會在這個愈發追求高效的時代漸漸失去吸引力。

shutterstock_496630051.jpg

這樣的趨勢對於本港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有一定的積極啟示。首先,新科技發展與新冠疫情促使本港高等院校及時調整教學模式與項目設計,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與服務社會。於此同時,新趨勢也印證了本港高校對於推進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先見之明。在這一方面,本港高等教育已經走在了前列,例如八大資助大學都已經在採用結果導向的教學模式,並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總之,本港大學應該利用自身高度自治的優勢,系統分析新時代的發展趨勢和就業市場的需求來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質量。
然而,作為一位博雅大學的高等教育從業者來說,我強烈提醒本港高校在適應越發強烈的消費者傾向的同時,應該警惕這種只追求效率的趨勢。某些專業技能或者證書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但是很多能給人生帶來深刻影響的體驗是需要時間的。幾年的大學生活不僅僅只為了獲得學位,更多地應該關注在對人的塑造上。由此,高等教育,不管在任何時代,都需要平衡好學生在「做事」與「做人」兩方面的培養,兩者同樣重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