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教人「看新聞」,不如替民眾追問

2021-11-12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shutterstock_1922800406.jpg
 
通關現在是香港最大的民意,每條相關的新聞都能在各大社交媒體火爆一輪。從去年開始,一次次希望帶來了一次次失望。 
11月4日,港澳辦發新聞稿回應了這個問題。但平心而論此消息充其量是一條情況說明,僅僅證實了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的工作正在進行,更多細節還要待內地與香港政府進一步協商後才會公布。
但畢竟熬了600多天終於等到中央發聲,只得此結果民眾難免失望,輿論場中出現了「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調侃,也是人之常情。作為替社會發聲的媒體人,應該在此時起到自己的作用,藉助各種渠道幫民眾了解更多信息。
然而,最近圈中卻出現了一種莫名其妙的腔調。主評香港事務的著名自媒體人靖海侯在其最新文章《以港澳辦新聞發佈為例:如何看懂一則港澳新聞》中,洋洋洒洒揮毫3000字,教導大家如何領會這300字裏隱藏的「深刻含義」。從「主題」,「題目」和「正文」三個層次,一字一句,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掰開了揉碎了的分析解讀,頗有小學語文課代表的風範。
就以題目為例,《內地與香港 「通關」工作正有序推進》,14個字,靖就解讀出三層意思:
「1.「通關」加了引號。一是引用術語,二是突出強調,三是說明對「通關」事宜要作具體分析,即:現在兩地不是沒有「通關」,而是被限定了「通關」;「通關」一直都有,只是目前面臨的,是從小範圍通關,到有規模通關,到全面通關的逐步發展問題;
 
2.主語是「工作」。說明在「通關」事宜上,內地和香港兩個方面這段時間都沒閑着,都在做工作;
 
3.關鍵詞是「有序」。說明推進兩地「通關」,首先需要一個過程,其次需要系統安排,並且目前正按照科學的方法路徑逐步落實。即:兩地正在為全面「通關」夯實基礎、創造條件,逐步接近這一目標,全面「通關」可望可求。」
 
這就是典型的正確的廢話。通關加引號,的確,現在不是不通關,而是不「通關」。但這無關宏旨,加不加引號,人們共識的通關的含義都是一樣的,兩地人員往來實際停擺的問題依然是現實。
 好,「兩地沒閑着都在做工作」,不然呢?一個如此重大的民生問題,政府當然要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民眾真正想了解的是這項工作進展到了哪一步,做了甚麼,還有甚麼沒做,大概要多少時間做。單單知道兩地正在做工作沒甚麼意義。
沒錯,通關要有序。老百姓不傻,大家都理解要控制疫情,通關必然有限制。但有序是如何有序?步驟是甚麼?將有甚麼預期?大家的問題也沒有得到解答。
筆者就不想提其中更無聊的解讀了,例如:「恢復「通關」還面臨一系列問題」,說明問題是一系列的,不止一個;「我們注意到」,表明中央關注香港的情況。難道這些民眾不懂嗎?媒體人矯情到這個地步,實在讓人尷尬。

0.jpg
面對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事件,靖海侯不追問那些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也就罷了,居然還津津有味的教育起讀者來,簡直是黑色幽默。如此無謂、無聊、無意義的評論,除了浪費讀者時間,還有甚麼存在價值?
實際上,靖海侯很明顯中了「揣摩上意」的毒。這種流毒源自古時候的糟粕文化。揣測得准,高飛;揣測不準,高危。想必靖活在古代肯定如魚得水,搞不好早就像和珅和大人一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哪還需要整天絞盡腦汁寫文章賺稿費呢。
但現在已經是2021年了,靖還依然在沿襲這種糟粕,以此為樂,樂此不疲,令人唏噓。
與其寫3000字教民眾如何「看新聞」,不如多呼籲政府切實回應社會關切,多做報道幫大家追問通關的具體進展。這才是媒體人的職責所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內地對新聞自由、公共利益的探討和重視,應該令香港明白,我們現在不斷收緊言論自由空間、不斷設下紅線,是「反其道而行」!《基本法》第27條訂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這是體現內地與香港「兩制」分別的其中一項重要特色。

    陳景祥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