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晉:新冠疫情持續多時,市民生活如常全賴誰?

2021-11-11
張嘉晉
公共事務顧問
 
AAA

 shutterstock_781395526.jpg


不知不覺 2021年來到尾聲,還有不到兩個月就迎來新一年。回想過去一年多,新冠疫情限制了大家的生活,旅行和工作,留港消費,體驗和到處尋覓新景點變成大家周末和假期的一環。一如不少上班族,忙碌打拼了近一年,需要開始「清假」了。筆者近日趁着伴侶生日,也去了Staycation,比對過幾間酒店的 Package 後,選定了尖東的酒店。日間在尖沙咀熟悉的街道閒逛、這才發現有不少日式小店開幕、加連威老道開了不少日式餐廳,也很久沒有到 Mira,iSQUARE 走走,倒是不少外國和日韓品牌都有進駐,有一點點置身了在東京和首爾的感覺。晚上回到酒店休息,即將就寢之時,與女友看着窗外的夜景,有點感歎處身香港,幸好也有一點度假的感覺,不知明年初是否可以重拾旅遊的樂趣。
疫情以來,相信與過往生活最大差異的,也許就是每日外出要戴口罩,以及差不多有兩年不能外遊。但是可幸的是,香港沒有出現像疫情初期時,經濟持續下滑,市民需要搶購物品的情況。防疫用品、食品、日用品等均供應充裕,價格整體保持穩定,市民可在餐廳和酒店等享用到來自世界各地新鮮食材製作的佳餚,也可以自行在網上超市,網店等購買不同食材、鑽研各種風味料理。箇中關鍵,正是香港、以至世界多個主要地區的物流和航空業,撐起了供應鏈穩定。而不得不說的是,香港國際機場和航空貨運界的代表一直爭取到香港獲得醫藥品冷鏈運輸和鮮活貨物運輸的國際認證。筆者其中一位 Mentor 的公司,每天正是處理大量有關醫藥用品的物流處理,在九龍東工廈,每天從機場取得貨件後,盡快分發到香港各大藥房和零售商,務求送到有需要的客戶和市民手中。
同樣,除了陸路和海路的食物供應外,空運和物流也佔了舉足輕重的位置。疫情下市民無法旅遊,航運業的客運量受到重大打擊,但反觀貨運業務穩步上揚,並持續扮演了非常關鍵的的角色。本地航空公司團隊靈活地把不少客機改裝成貨機,在疫情嚴峻期間,仍確保了醫療物資、日用品和食品源源不絕輸入香港。踏入第四季,也是傳統物流業旺季,,加上不少地區例如東南亞國家等疫情改善,工廠相繼復工等,往返香港和世界各地的航班將繼續頻繁。而聖誕節也帶動消費品需求大增,包括新推出的手機和電子產品、市民網購各式的快遞郵件、商業往來的急件等,單靠海運進度已不能趕上需求,不少公司貨運都轉用更快的空運。而香港製造業特別是玩具,塑膠品等,以及作為中轉港的角色依舊,前往歐美發達國家的航班也有增無減。
古語有云「三軍未發,糧草先行」,抗疫之路要持續多久仍難以預料,但透過本地物流業發揮的供應優勢、精益求精,仍可確保本港抗疫能力「百戰不殆」。香港國際機場不單止有地理優勢、更有優越的軟硬件配套設施和高效率的服務,一直扮演着全球最繁忙的國際空貨運樞紐。筆者也剛從朋友口中才知道,原來在126家航空公司裏面,竟然有53家是空貨運公司,這也足證香港作為物流中心的地位不是開玩笑的。
友人在本地公司國泰貨運工作多年,原來有一項創新科技出台,就是可以利用藍芽技術,讓貨運客戶,差不多以實時監察貨物在運輸期間的數據,這絕對有效疏導物流需求的緊張。在政府持續推動創新以及新工業的前提下,相信未來可以鼓勵多些畢業生投入航空和物流業,繼續發揮本地物流的優勢,提供高效空貨運服務,使得本地至世界各地的市民能生活如常、社會穩定,亦有助一起維持香港的競爭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我反對搞甚麼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反對,不是不支持。是因為這反映了香港人的一種劣根性,動不動對別人究責,對別人喊打喊殺,在這種吶喊背後,其實是掩蓋了自身的責任,這才是最可怕的。

    吳桐山  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