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房住不炒」不見了?

2021-12-13
 
AAA

 shutterstock_207028828.jpg


任何一條與房地產相關的消息,無論是新政策落地,還是老政策退出,在中國都會牽動人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2年經濟工作。官媒發佈消息後,眼尖的人就發現,熟悉的「房住不炒」並未出現在新聞稿中。

2016年底,中國高層首次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從此明確房子的使用功能,否定了它的投資功能,成為套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上的「緊箍咒」。

從那以後,在官方的各種會議、文件中,「房住不炒」頻繁出現,包括在中共的決策層會議中,以及每年3月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按照慣例,每年12月的政治局會議,都會分析研究隔年的經濟工作,主要就是為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前天政治局會議釋放的房地產政策信號備受關注,正是因為外界把它看做是明年樓市調控的風向標。

根據新華社報道,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房住不炒」沒有被提及,頓時成為輿論焦點,是因為當下中國的經濟環境中,這個堅持了快五年的原則,正面臨提出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出於要減少經濟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擔心房地產泡沫會加劇國內金融風險等原因,中國在冠病疫情穩定、經濟快速復甦後,加強了對房地產行業的限制。

過去一年,中國樓市節節攀升的大好光景不再,甚至可以說經歷了近年來少有的寒冬。一些房地產行業的「領頭羊」因為信貸收緊,相繼陷入流動性危機。債台高築的恒大宣布無法履行擔保責任;中國地產界第三大美元債發行人佳兆業,也宣布4億美元(5.47億新元)債務票據尋求延期失敗,同樣面臨違約風險。累積多年的樓市泡沫如果一朝破碎,後果不堪設想。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前三季度增速逐漸放緩,從第一季同比猛增18.3%,滑落到第三季增長僅4.9%,呈現前高後低的趨勢。一些分析人士擔憂,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滑出合理區間。在中國總理李克強上周表態將「適時降准」後,中國央行宣布全面降准,為市場釋放流動性,以穩定經濟大局。

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政治局會議給人留下很多關於政策可能轉向的遐想,尤其是嗅覺靈敏的炒房者。宏觀經濟要托底,房地產市場也要托底,官方調控樓市的決心會不會動搖,「房住不炒」的立場會不會180度大轉彎?

不過,在市場短暫興奮後,業內人士很快提醒,政治局會議雖然沒有提及「房住不炒」,但不應過分解讀。有分析指出,這次會議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並首次提出「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顯示官方是要設法避免房地產市場快速下行,導致經濟硬着陸。有觀點也認為,官方的目的更多是防風險和保交付,而非放鬆房地產政策。

與「房住不炒」相比,當下中國房地產市場面對的一個眼前挑戰,是樓市泡沫可能破碎,以及由此帶來的金融風險。恒大危機敲響了警鐘,房地產多年來高槓桿、高周轉、高負債、低成本的發展模式,變得不可持續。恒大的風險雖然還不像早前外界預計的那樣,演變為中國的「雷曼時刻」,但以恒大為代表的房地產行業風險,不得不讓官方打起十二分精神。因此,房地產業良性循環首次出現在高層討論經濟的會議中,目的是要確保「三高一低」的房地產行業,在調控中實現軟着陸。

但這並不意味中國要放棄「房住不炒」,重新走回依賴房地產發展經濟的老路。「房住不炒」是高層對中國房地產行業長遠發展的取態,即下決心告別房地產淪為純粹的投資工具、樓市瘋狂暴漲時代。這一方面是對中國普通民眾因房價居高不下而怨聲載道的回應,另一方面也是要讓中國經濟和金融不再被房地產綁架,是中國經濟下一步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對高層而言,「房住不炒」也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一項重要的政策成就。上個月召開的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把「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列為社會建設領域的成就之一。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下,一項被正式寫入歷史決議的政策,豈會隨意走回頭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內地政府要確保的就是「救市」的資金及貸款,並非用來「以債養債」,填進去債權人的「無底深潭」裡,或被投機者挪用。經營不善的內房商應該要倒閉,但其手上的資產卻要按合約精神,作「順位」賠償。

    寒柏  20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