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家雄《路》立德

2021-12-19
岑家雄
資深註冊社工
 
AAA

 shutterstock_733517002.jpg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左傳提出「立德、立功、 立言」的最高境界是「立德」。意思是凡是品德完備、做人成功的,做事、做學問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通達。 品德上的完備是個人應追求最基本的。做事、做學問只是為人品德的一種外在表現。我們看《史記》中的「本紀」、「世家」、「傳」,其三者一般是指帝王「本紀」、諸侯「世家」、名人「列傳」。但是,卻看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的部分,把孔子列入世家部分,把孔子弟子們列入傳的部分。這是因為「孔子布衣,傳十餘世,自天子以至庶人論劉藝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孔子首先有的就是這種為師的品德。然後其弟子才集孔丘言做《論語》。而非先有孔丘做《論語》而有「至聖」稱呼。
孔子就是做到了「立德」,「創制垂法,博施濟眾,聖德立于上代,惠澤被於無窮」;在「立德」的基礎上「拯厄除難,功濟于時」,而且「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其身既沒,其言尚存。一味的為了做事、做學問,追名利的、啃書本的則很難得到好評。學會做人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境界。學會做人,首先,「對群眾有恩德」;其次,「對群眾有功勞」;再次,「言論對後人有益」。這都圍繞着「人」這一主題。也就是現今所言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古人通過學會做人,首先是個體學會做人,其次是整個社會的民本思想,而達到「不朽」境界。

shutterstock_116498194 (1).jpg
而我們作為前輩,若要樹人先要樹「仁」,就是首先應該開啟人為人的心境,然後才能談做事情、做學問。當然在做事情、做學問的過程中也可以慢慢等待個人為人心經的改變,但是必須有一個「引導者」。「教導育人」,「育人」最重要。如果一味的教,教死規條,那麼人估計也沒什麼興趣學習了。開啟人為人心境的做法就是感悟,讓人開始感悟,在積累的過程中,發現,發問,改變自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內地知識教育類節目,例如《航拍中國》、《中國通史》,當然包括《跟着書本去旅行》近來廣受關注,甚至一些旅居海外的華僑也成為觀眾的一分子,可見用電視節目作灌輸知識的功能至今仍不落伍,關鍵是當中表達出的心思,還有情懷,能否引起觀眾共鳴

    張卓立  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