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駱惠寧警惕「躺贏」的三重含義

2022-01-31
韓成科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11.jpg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新春致辭中,提到對「一國兩制」應有歷史自信、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他並提出了三個問題,最後一個是對香港實現良政善治怎麼看?駱惠寧的回答是,機遇條件前所未有,但還要有乘勢而上、穩中求進的歷史主動。


對於如何實現良政善治,駱惠寧特別指出兩點:一是良政善治是一個過程,實現這個願景,還有一些制度和機制需要建立健全,還有不少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需要推動解決。二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總有那麼一些勢力不會善罷甘休。以為可以「躺贏」而懈怠,或是遇到難題就繞道,只會失去奮鬥的激情和變革的勇氣。


新春酒會本應是和和氣氣,尤其在香港進入國安法以及「愛國者治港」時代後,局勢全面回穩,兩場選舉順利完成,反對勢力潰不成軍,形勢一片大好之下,駱惠寧特意提出不能「躺贏」,警戒不要「懈怠」,自然引起社會政界的關注。駱惠寧在這個時候提出警惕「躺贏」,至少有三個含義:


一是對特區政府以及建制派陣營的提醒,不要以為有了國安法,完善了選舉制度後就可以萬事大吉。「躺贏論」針對的是一種「政治鬆懈」思維。回歸以來,香港政治風波不斷,建制派與反對派陣營20多年來爭鬥不止,而且由於歷史的原因,建制派長期處於劣勢,特區政府的施政也受到反對派的嚴重掣肘,長期打的是「逆境波」、「守勢波」。


但隨着國安法出台以及選舉制度完善,反中勢力兵敗如山倒,反對派更全面退出議會,其衛星組織解散的解散,潰敗的潰敗。一時之間,纏鬥了幾十年的對手訇然倒下,「勝利」來得太過突然。這對於特區政府固然有好處,但對於建制陣營而言,突然失去了一個主要對手,議會沒有了反對派,社區上他們也幾乎絕跡,很容易會滋生一種大局已定的輕忽心理,認為反對派已經掀不起大浪。


但問題是反對勢力雖然暫時偃旗息鼓,但其民意基礎仍在,其搞局之心仍存,只不過是因為形格勢禁,將主線由以往的「議會戰」、「街頭戰」,變成「意識型態戰」,政治鬥爭仍然激烈,人心回歸仍然漫長,香港遠未到海晏河清之時,並沒有「躺贏」的本錢。一些建制人士以為依仗制度優勢就可以躺著也當選,法案政策躺着也通過,這種思維是危險的,需要作出提醒。


二是明確指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甚至有不斷惡化之勢。當中既有制度和機制需要健全,指的相信是二十三條立法。回歸已經25年,今年再不能完成立法,特區政府以及建制派很難向中央交代。至於房屋、青年、階層固化、產業單一等深層次問題,現在反對派已經在議會全面退場,立法會再無破壞力量,政府可以暢順施政,但問題是香港的深層次問題有否得到解決?政府在房屋、民生等問題有沒有推出大手筆政策,讓市民看到希望?不能說沒有,但卻談不上令人滿意,如果沒有了反對力量,但仍然未能推動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這又是誰的責任?


三是警醒香港的管治力量,不能失去改革的激情和勇氣,不能知難而退。「躺贏」對應的就是不作為,畏難、知難而退。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不是一日形成,是香港長年以來畸型的發展模式所導致,沒有人期望可以一日之間解決所有問題,但前提是香港的管治力量,包括特區政府以及建制派,都應該有一種迎難而上的改革思維。改革從來都是痛苦,要突破原有的利益團體掣肘,要突破以往的發展模式,要觸碰大量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孟子說:「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就是這個道理。


改革雖難,但不改革也是死路一條,不但香港的不穩定土壤難以根除,外部反華勢力也會利用各種社會矛盾煽風點火。「樹欲靜而風不止」,駱惠寧強調警惕「躺贏」,就是提醒管治團隊必須看到香港表面大局已定之下的隱患,希望管治團隊不能懈怠,不能遇到難題就繞道,要以奮鬥的激情和變革的勇氣打開新局。香港沒有條件「躺贏」,甚至談不上「贏」了甚麼,良政善治現在才是真正開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