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香港政府不能再「想像民意」

2022-03-15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3-15 at 12.21.06.jpeg

疫情已經持續兩年了,回顧香港政府抗疫形勢的起伏可以總結兩句話:「早幹甚麼去了?」,「為甚麼還不做?」

從一開始的破綻頻出,到後來推出各種嚴格措施補救,讓社會享受了一年的平安,再到如今因漏洞暴雷,出現疫情大規模爆發。整個過程顯示了港府決策的過程中一直在「想像民意」。

這種病的具體癥狀就是對民意沒有足夠的研究和理解,做不出準確判斷,以至於無法制定符合社會情況的政策。

比如疫情初期遲遲不規定入境者於酒店強制隔離,造成病例源源不斷進入社區,使得2020年全年無法清零。其中政府考慮的不外乎業界有人反對,怕自家物業如沙士時期的京華酒店那樣,疫後客人不願入住;無外乎擔心周邊市民投訴設施增加播疫風險,萬一出來示威怎麼辦。但逼到最後硬着頭皮做了就發現,擔心的事情都沒有發生,後來還有愈來愈多的酒店加入,願意與政府合作。就此香港的「外防輸入」上了一個檔次。

再例如疫情的第一年,政府一直不敢提強制二字。強制檢測一直是敏感詞,怕一旦強制就會遭到反對。2020年9月,中央援助香港進行全民檢測最終被港府搞成「自願」,只有不到180萬人參加。然而,因實在不堪零星案例騷擾,政府終於在2021年初決定開始封區強檢。做了才發現,要求強制後絕大多數市民很配合,沒有人真站出來反對,包括外籍人士,都願意服從抗疫政策。此措施也有效的阻斷了病毒傳播。於是此後香港疫情穩定,民眾享受了一年的太平日子。

近期宣布全民強制檢測也是一樣。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無數次表示全民強檢效率低,不適合香港,得不到社會支持云云,然後這次她被中央按着頭宣布強檢後,民意並無反彈,反而呼籲做就做全套,配合禁足效果更佳,你說奇怪不奇怪?

W.jpg

另外,本輪疫情死亡人數突增,疫苗接種率低是罪魁之一。一直以來港府不敢強制市民打疫苗,一方面是認為強制必然有反對,另一方面也有開頭在疫情緩和期錯誤的採用西方「優先保護長者」的接種次序的原因,造成少數不良反應案例被放大,使輿論對新冠疫苗普遍質疑。然而,本波疫情冒起後,政府逼不得已推出疫苗護照,社會並無民意反彈,連最難接種的老人家也為了自己的「飲茶權」選擇接受。在很多疫苗接種點已取消的情況下,民眾頗為服從,至今12歲以上人群首針接種率達到90%。

實際上,政府能做的事還有很多。如將新冠疫苗加入學生疫苗簿,除有醫生證明外必須接種。甚至可以像奧地利學習,除醫學豁免外強制全民接種。在香港的民意基礎下,相信大多數人會接受。

上述幾項工作正是香港抗疫的關鍵環節,看到現在的場景,人們不禁感嘆,早知社會無反彈,何必當初扭扭捏捏,一百個不願意?早推行可能經濟早就恢復了,疫情襲來死亡率也大幅降低了,甚至可能都與內地通關了。

說白了,這就是港府對於民意毫無了解的體現。首先,中華文化生死為大,一定不是「為自由,毋寧死」,這是社會的總基調。在生命面前,市民願意放棄一些權利保障安全。第二,社會中的確有反對聲音,但到底這些聲音佔多大比例?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你了解到這群人只佔社會的10%以下,或者你摸清他們的群體心態,知道只是「嘴炮」為主,那就應當為了社會整體利益果斷執行政策。

酒店隔離,有問題嗎?強制檢測,有問題嗎?強力谷針,有問題嗎?後來證明都沒問題。那為甚麼當初不做,非要拖到危機爆發再做?多少次社會事件發展的結果顯示,民眾都早已過河了,而政府還在「摸石頭」,愚蠢至極,讓人哭笑不得。

未來還有很多關鍵問題需要政府做決定。比如強制檢測要禁足,救護車不夠要徵用巴士轉運患者,比如徵調私立醫院病房和醫生加入抗疫,比如「安心出行」需強制增加實名追蹤功能等,政府能不能停止想像,痛快一次,果斷一次,一次性把事做好,把漏洞補齊?能不能做到有效救治患者,並讓這輪疫情成為香港的最後一波?

另外,「想像民意」不僅體現在害怕被反對而不敢做某事,也體現在以為全民支持而不合時宜的做某事。例如疫情正在爆發,應集中資源抗疫,而政府在抗疫工作還遠未做好的情況下,居然向中央請求優先支援一批屠夫,只為市民能吃到鮮肉。

這又是怎樣的荒唐,相信各位市民心中有數,相比抗疫,吃幾餐鮮肉真的很重要嗎?還要興師動眾的從內地求援?市民很實際,只要疫情能受控,大家誰不能忍一忍,吃一段時間凍肉、冰鮮肉?就像未見過世面的農民想像「皇帝種地用金鋤頭」一樣,港府反向想像民眾不吃鮮肉就要造反就要罵政府。那如果地震撤離要組織民眾暫住體育館,政府是不是也要先考慮沒有絲綢睡衣怎麼辦?

再者說,如今多少物流環節受到影響,多少超市無人理貨,你宰了鮮肉能讓市民買到嗎?不如多想辦法解決市面上送貨、上貨的問題更實際。

R.jpg

實際上,這種「想像民意」的狀態長期存在,暴露了政府兩個深層次問題:

第一,精英政務官雖然人在香港,但實際飄在空中,與市民生活脫節,不了解社會輿情,不了解民眾想法。他們多數自職業生涯開始時就得到了比同齡人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接觸着上層的政商圈子,走着穩定的仕途,客觀上自然而然的就離社會愈來愈遠。這才出現了林鄭月娥「不知何處買廁紙,不知怎用八達通」的黑色幽默。指望這群人真正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你敢信嗎?

關鍵很多人飄在空中就自我感覺良好,這種精英心態使得他們主觀更離地。實際上他們沒想過飄在天上的可能是神仙,也可能就是一條破內褲。

第二,政府不重視民意調查和輿情分析工作。隨着治理現代化的發展,中外各國政府都在增加投入聘請民研機構或設立下屬部門分析社會意見,為各群體做心理畫像,以求制定更符合民意,符合社會實際的政策。

然而港府卻反其道而行之,原本港英時期沿襲下來的心戰室和中央政策組正是負責向各方收風,分析輿情,制定策略的,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而林鄭月娥上台,取消了中策組及其連帶的民意調查功能,令政府高層失去了系統性的透過民調來掌握民情的機制。如今落此下場也是求仁得仁了。

總之,香港政府必須走出「民意迷思」,真正踏踏實實的去了解民意,了解社會。中央政府對幹部的要求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不是虛偽的口號,而是高明的智慧,這是世界上所有政府有效施政的基礎。如果一直靠「想像民意」,管治註定失敗。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我反對搞甚麼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反對,不是不支持。是因為這反映了香港人的一種劣根性,動不動對別人究責,對別人喊打喊殺,在這種吶喊背後,其實是掩蓋了自身的責任,這才是最可怕的。

    吳桐山  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