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抗疫不應泛政治化

2022-03-15
黃芷淵
港區全國青聯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3-15 at 12.35.22.jpeg

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續嚴峻,不過,在各界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部分泛政治化的口水之爭仍持續。有人刻意將「動態清零」和「與病毒並存」對立,製造政治分化;有人不願承認疫情現狀與挑戰,卻天天口誅筆伐,製造偽命題式的爭議。

疫情原是公共醫療衛生危機,但連帶引發的,是連串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治理問題。香港早已錯過防疫的最佳時機,但此刻要做的是如何解決問題。抗疫不應泛政治化,尤其在今天的形勢下,香港當務之急是齊心合力,讓疫情盡快受控。

事到如今,還有人就「清零」還是「共存」爭論不休。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主觀的喜好之選,也非完全對立的政治立場之爭,而應觀乎客觀現實情況而進行的科學探討。在今天的世界,必須承認,要疫情絕對「清零」是不科學、不現實的,但要推崇與病毒「共存」,也要先衡量這個城市是否有能力、有本錢。如果理性預判討論淪為口號立場之爭,未免過於兒戲。

公共政策學強調「實證為本」。專家各有己見,但即使是權威專家,在疫情發展不同階段,也會有相應的建議調整。而就算專家給出了科學建議,實際決策權仍掌握在政府手中。關鍵是,專家的建議是否可行?政府的決策是否有助於控疫?如何可以在最大程度遏制病毒傳播的情況下,做好防範與配套措施,既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又盡可能減少對市民的不便?如果一成不變地拿着某位官員或某位專家在某個場合說的某句話進行批評而沒有建設性的可行建議,不僅僅無助於抗疫,只會增加撕裂、政治爭抝。

shutterstock_1692370762.jpg

筆者曾撰文指,在「後真相時代」,很多人政治立場先行,似乎不重視消息的真偽與邏輯性,只在乎它是否能成為支持自己立場的證據。甚至當陰謀論泛濫時,受眾不再相信那些所謂的「權威消息來源」。

例如,中央全力援港抗疫,派出多批專家組及援港抗疫工作隊,並援建多個社區隔離治療設施;但有人卻偏頗地製造雜音,甚至作出煽動性攻擊。又例如,特區政府收緊防疫措施,卻被一些人形容為刻意「關閉」香港「攬炒」。另一方面,香港醫護全力救治患者至幾乎崩潰之時,有人卻因極少數醫護曾發表的政治化言論而痛斥香港醫護全都是「黑心醫護」;大量公務員全力投入抗疫,支援包括圍封強檢、疫苗接種、增設社區隔離設施及後續管理、統籌物資運送和發放等前線及後勤支援工作,卻被以偏概全地批評香港「打工」公務員只會「居家」不「辦公」,「躺平」不作為。

「同溫層」有時只是建基於簡單的「二分法」,非黑即白。而建基於「同溫層效應」,接收訊息的人換上了新的濾鏡,不同立場的人,各自選擇性接收與自己政見相近的消息,認知偏誤愈發嚴重。

無可否認,這波疫情,令香港抗疫與治理機制的很多缺點與短版浮面;但城市裏還有很多疫下「逆行者」,他們或是醫護,或是紀律部隊人員,或是司機,或是地盤工人,或是義工、退休人士、家庭主婦。這些無名英雄,為着自己愛的這片土地,不計回報地在努力在付出,而坐等受惠的人,即便沒有讚賞,也應停止煽動分化撕裂,讓抗疫回歸抗疫本身,齊心以生命之上、科學為本的態度迎擊疫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