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善波:共存的現實和「清零」與「躺 平」之爭

2022-03-17
邵善波
新範式基金會總裁
 
AAA

41.jpg

當特首早前被問到香港的抗疫防疫政策是「清零」還是「躺平」時,特首表示不要在這問題上糾纏,政府堅 定不會採取「躺平」的對策。在中央明確不會採用西方的「與病毒共存」 的「躺平」對策下,港府當然不可能放棄「動態清零」的做法。但記者不斷追問這問題背後潛着的意思,是公眾對政府的抗疫防疫措施的不滿及質疑。

不少人認為政府正在做的實際上是「躺平」。更有意見認為政府是蓄意這樣做,內裏其實認為「動態清零」 是不可能的,這政策在內地也實際是失敗的,但苦於中央及社會的壓力, 無法口頭上不得不以「動態清零」為目標。筆者並不認同這陰謀理論的說法。大家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麼叫 「與病毒共存」和「躺平」。

雖然坊間有很多不同的預測,新冠病毒會長時間存在,這種疫情會像流行性感冒一樣,變成一種風土病,不時因應季節及天氣而出現和爆發,已是絕大多數專家的共識。故此「與病毒共存」,無論這國家或地方是採用 「動態清零」,還是以「躺平」,不 作為、作為對策,已是一個大家必須 要面對的現實。

什麼是「躺平」,即不作為的對策?現在西方國家,包括像新加坡,及不久將來的日本,都逐步放鬆各種抗疫防疫的限制措施。公開承認新冠病毒長期存在,社會不可能長期維持這些限制措施的現實下改變策略,以「躺平」作為應對的策略。「躺平」 的具體做法,包括:
1. 在出現案例時,不再追尋源頭, 不再尋找緊密接觸者,不對這兩類人士作出強行隔離的要求;
2. 不積極尋找案例,即不強求市民作檢測;
3. 對確診者,如病症輕微,只作建議,不要求當事人居家隔離;
4. 取消所有社會活動、商業活動的限制(即各種限聚令);
5. 取消在公眾地方戴口罩的要求;
6. 取消所有出入境的有關限制; 很明顯,這並不是香港政府目前的應對態度,也不可能是將來的政策。 當然,在各地政府引入這「躺平」政策的過程中,會有一個漸進的步伐,故此一些地方在引入的過程中, 仍會有一些這樣那樣的限制,但最終的目標是無論疫情是否仍然存在(是否清零),都會盡量取消所有這些限制。採取這政策的原因,如新加坡政府比較坦白的說法,就是認為抗疫防疫的強制性要求所造成的社會及經濟 成本,比政策得來的好處更大,不值得。超過一段時間後社會無法承受, 政府被迫改用「躺平」的做法。

X.jpg

引入這政策的前提及假設,是疫情雖然散播得愈來愈廣泛,但絕大部分的病情症狀輕微,對病人造成的傷害愈來愈少,社會的群體抗疫能力愈來愈大(基於接種疫苗愈來愈普及,感染後復元的人愈來愈多),加上醫學界會開發出更多更有效的疫苗,更有 效的治療藥物,故就算疫情變成相當普遍及廣泛,出現重症的數量也不會對醫療系統造成過分的負擔,死亡的人數與一般的流感差別不大,社會可以接受。這就是引入「躺平」政策的 整個理論及假設前提基礎。 「躺平」對策有兩個死穴是很多鼓吹者並不是不知道,而是不願意與大眾分享的,避免引發對這政策的抗拒。一是這病毒的變種會不斷出現, 這是自然界的規律。新的變種可以是殺傷力較弱,也可以是更強,這無必然的規律,這是一個很大的變數,也是政策制定者替社會所作的一個很大的賭博。

另一個鼓吹者不願意談的問題,是 一個相對較明朗的情況,就是染病痊癒後產生的後遺症。世界衞生組織對此已多次發出警告,從不同的醫學研究結果中已看到,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康復後會出現各種各樣、輕輕重重的後遺症,世衞呼籲大家對這情況不能 忽視。採取「躺平」政策會讓大量人感染,雖然絕大部分人會痊癒,但不少人可能產生較嚴重的後遺症,這是採取這政策的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

港府手段半桶水 須負政治責任

我們在香港面對關鍵的問題,是港府目前公開宣示以「動態清零」為目 標,但他們所做的能否和會否達到 「清零」這目標,結論是明顯不能的。特首明言政府目前的防疫抗疫重點是集中在應付重症及減少死亡,這顯然與「清零」目標並無關係,應付重症及減少死亡並不會令香港能達到 「清零」這目標。特首大條道理是政 府的精力、資源及能力有限,目前只 能集中在最迫切的問題上,這表面上 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反映質疑政府 「清零」不力,實質是在執行「躺 平」政策的這些指摘,也不是全無道 理的。

目前的疫情經過 3 月初的大爆發以後,可能已見頂。但疫情在高水平, 即每天數萬個案的情況會延續多久? 又會不會再次出現大爆發,飆升到每 天五、六萬,甚至更多的個案,也是一個未知數,起碼不能否認有這個可能。如果政府的精力、資源及能力, 並不用在遏制疫情擴散的工作,讓病毒繼續放任地擴散,則政府應付重症及減低死亡率的努力,也只能是不斷地走在形勢的後面,不斷地追趕,可能永遠也趕不上,這樣的香港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 抗疫防疫的基本要求,是要早出重手,走在疫情發展的前面。隨尾、反應性地應急、應變是最不可取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深圳及上海, 當出現幾十單,或百數單的個案時, 就進行有限度的封城以遏止病毒的擴 散。

而港府聲稱目標是「清零」,壓制病毒散播的努力不是沒有,如引入漸進加強的限聚令,對懷疑有感染的大廈圍封強檢,都是半桶水的措施,對壓制病毒擴散的效力非常有限。防疫抗疫公共政策的選擇,是早出重手, 有限度封城,全力壓制病毒擴散,造成短期的大痛,還是不封城,採取半桶水的壓制散播手段,讓疫情延長, 對更多人造成更大的傷害,讓社會百業承受活動限制,面對前景的不明朗,造成無了期的長痛。兩者相對的利與害,就是政府面對的難題,也是政府要對自己的決策後果,必須承擔 的政治責任。

根據過去的經驗及其他地方的例子,任何疫情無論政府做得多還是少,做得對還是錯,到一段時間後疫情都會消失(不然人類可能就不再存在了)。兩者的分別只是整個波浪時間有多長,期間有多少人受害,受了多大的害,死了多少人。最後的結果與政府採取的措施,或沒有做的,究竟有多大關係,無人能說得清楚。這令客觀地評價抗疫防疫的成敗,「動態清零」與「躺平」對策的誰是誰非,一時變得非常困難。最後唯一有意義的標準,是社會的反應,市民的感受,及客觀的後果,無論是政治 的、感覺的、還是實質的。

高等政經研究院(中國.香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信報》
 

延伸閱讀
  • 我反對搞甚麼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反對,不是不支持。是因為這反映了香港人的一種劣根性,動不動對別人究責,對別人喊打喊殺,在這種吶喊背後,其實是掩蓋了自身的責任,這才是最可怕的。

    吳桐山  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