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雨:逝去的生命

2022-03-31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3-31 at 11.06.58.jpeg

兩年多以來,香港社會已有七千多條生命直接或間接地因為新冠病毒而悄然逝去。當中多數為長者或有長期病患者,這一批社會上的弱者成了瘟疫下的主要犧牲者。在瘟疫下,人的生命是何其不堪一擊。只是弱者的生命在社會運轉;經濟復甦的大前提下,是否受到足夠重視?孰重孰輕呢?

就在這疫情稍微減退,醫院急症室遺體滿地的景象剛剛改善。大眾似乎就已經忘了恐懼、忘了慘不忍睹的「病人與屍體同在」的震驚。市民已急不及待地往外跑,政府也在各方壓力下開始放寬防疫限制措施,專家們也樂觀地告訴大眾,夏天就可以不用戴口罩了。似乎除了每天官方的疫情發佈會上更新的死亡人數以外,社會已對因染疫而亡者變得無感覺,關心的是何時復常;餐廳處所何時可營業;何時可以開放邊境…。高高在上的行會成員、立法會議員口中關心的是人才流失,外資遷離,有去無回,要求放寬甚至盡快取消外防輸入措施,以保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卻未聞他們一句關注生命、生命至上的措詞。專家們則吐出冷冰冰的數字,在計較死亡率應算是0.18%而不是0.65%。但不管是0.18%或0.65%死亡率,事實上是實實在在的七千多條生命逝去了,那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是數千個家庭的傷痛。商家們關心的是生意難做,多少店舖會倒閉,基層打工仔擔心的是疫情下會失業,當然沒有人可以說這些顧慮有任何錯誤,只是如果大家家中也有長期病患的長者家人時,擔心的又會否有所不同呢?

『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是多麼有理有節的口號,只是,行為、政策是最誠實。人頭湧湧的海灘;分階段的政策放寬;入境檢疫隔離縮減為7天;大幅放寬航班溶斷時間…,喔!當然這不是「躺平」,這只是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為了減少對經濟的衝擊,為了嚴重抗疫疲勞的市民可以舒一口氣,為了這些,我們還需要賠上多少老弱者的生命呢?既然高官明白打疫苗否,對老弱者而言是生死之分,那可否等全民疫苗接種率達95%才放寬防疫政策呢?可否等大體上沒有因新冠病亡者時才放寬呢?這麼非理性的『生命至上』,當然沒有高官敢如此操作,後果豈是他們能承擔的。

本文無意論斷誰是誰非,不是要批評政府政策或達官貴人的救經濟救金融中心的偉論。也不是要爭論「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雖然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汰弱留強的社會,一個適者生存的森林之中。但仍希望帶出一個哲學思辨 --- 相對於社會運轉;金融中心;經濟復甦;健康人的生活自由等等的重要性…,生命何價?老弱殘者的生命又何價?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一直缺乏適合長者居住的社區及住屋配套,近年有發展商看到市場的需要,於旗下屋苑建設安老院舍,鼓勵長幼共住。政府其實也應多透過私人市場的力量,協助長者安老,推廣大眾化「長者屋」概念,挑選低密度、有充足公共空間、綠化的地皮招標,透過放寬地積比等優惠條款,鼓勵發展商在規劃上加入長者友善的設施,助長者融入社區。

    林家茵  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