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觀察:在貿發局上海的日子(七)

2022-04-13
梁觀誠
貿易發展局前駐上海首席代表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4-13 at 16.14.20.jpeg
零售市場在中國,從改革開放的號角響起,一直到中國加入WTO(世貿)後的一段時間,外資在國內的零售行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尤其是簽定WTO之前。想當初,港商都各出奇謀,神仙過海,把消費品賣到國內。有實力的,有關係的,就通過友誼商店系統,按照正常報關納稅的方式賣入大陸。有的是通過他們在國內三資企業的內銷額度,進入內銷市場。當然,有的是通過他們在國內的三來一補企業,賣到國內(這是違規的,不過當時是普遍的現象)。有的乾脆走私進入大陸市場。

519C955C@2700B429.9521566200000000.jpg

(作者提供圖片)

作為香港貿發局的上海代表,我們有責任協助港商合法地打進大陸市場。可是,當你深入研究國內消費市場的時候,你就頭痛,要命的問題如下:
1) 如果付清進口關稅,商品就昂貴了,缺乏競爭性;
2) 進口消費品是要批文的,這條蜀道真難;
3) 能做消費品的,都是國內極少數的定點單位。一般公司不可能有消費品進口權。這些單位,當然擇肥而吃,一般中小型港商,好難分到一杯羹。

香港貿發局面對這些困難,當然要迎難而上。1989年5月,貿發局在廣州的南方大廈,率先為港商的消費品,舉辦展銷會,當時是憑批文進口,付關稅,只接受外匯券購買的方式進行銷售。這樣的方式,當然效果不佳。不能面對普羅大眾。一是產品報關打稅後,價格高昂;二,外匯券支付不夠普及化。所以,1990年12月來上海中百一店的展銷會,我提議必須改變形式為:

1) 參展商家必須是中港兩地在國內興辦的三資企業,而且要有內銷權,這樣就解決了進口關稅與只能接受外匯券的問題;
2) 又可以宣傳為展示中港合資十年的耀眼成果,有名利雙收之效。

結果賣個滿堂紅。

CE5B495E@9ABD5435.D621566200000000.jpg

(作者提供圖片)

當時,我也不斷的反思,為甚麼中國對零售行業,對外資要設下這麼多的關卡呢?
從歷史找到答案。漢武帝的經濟大臣桑弘羊,二千多年前就提出均輸與平準法。目的就是王朝要在流通領域的進行管控。均輸就是統購統銷;平準就是物價管理。後來,唐代的劉晏與宋代的王安石,都在此框架構思下,按照實際情況,做了不同程度的調整而已。解放後,鳥籠經濟的代表人物,陳雲的流通領域管理模式,基本上也是秉承這一套。在中央設有物資部與物價委員會,就是均輸與平準現代的2.0。因此,對外資開放流通領域,中央領導人是非常謹慎的,因為流通領域業務,准入門檻低,而且是與民生息息相關。估計他們要符合以下的條件,才一步一步地開放:
1) 可控
2) 國內的零售行業,國有也好,民營也好,必須有與外資,一爭天下的能力。
中國進入世貿後,中國的零售行業,一步一步地對外資開放了。有趣的是,有些外資,像Walmart,到現在還是有點水土不服;像Ebay, 更敗走華夏。
最近,中央對國內科網巨企,進行強制性的整改,其中一些原因,恐怕還是流通領域的老問題——可控性 與外資股權成分過高。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眼見房產滯銷,一些房主索性下架房源,以免遭受擠兌拋售。但掛牌房源居高不下,說明急需售房套現的依然大有人在。據業內人士說,急着用錢的賣家裡,有些是已經簽了買房協議,必須「賣一買一」進行置換;還有些人是為移民做準備——經歷過去年的上海封城,想要將家產轉移到海外的人越來越多。

    陳婧  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