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從中環街市看歷史建築活化

2022-04-14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4-14 at 14.08.05.jpeg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書寫香港・青年視觀 周澤雅
最近在新聞上或者各種媒體上都刊登有關中環街市已完成首階段活化報道,事隔18年的重新開業,外界對活化後的評價褒貶不一,掀起大眾討論,借此熱潮,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中環街市吧。

37.jpg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中環街市。中環街市界乎中環皇后大道中93號及德輔道中80號,於1939年建成,2003年停止運作,運作了約64年,面積大約4153平方米,約維園五十分之一的面積,是香港現存唯一保存完整內部格局的戰前街市。中環街市經歷過四代的歷史更替,第一代中環街市稱為「廣東市場」,當時正值英軍佔領港島的時候,為配合貿易發展,殖民政府聘請大量本地或內地華人工匠,由於工人多來自廣東省,故稱「廣東市場」;第二代的中環街市正式易名為「中環街市」,因太平天國運動,不少地方陷入戰亂,不少人逃難至香港,使香港的華人人口急劇增長,自然地也需要更多地方進行擴建而應付本地人的急需;第三、四代分別於1895和1939重建,在日佔時期被更名為「中央市場」,直至1993年才恢復。可見,四代街市的重建都是因應時代的轉變而作出改變。換言之,中環街市可說是一直看着香港時代更迭的見證者,她承載着英殖時華人們的汗水和回憶。

關於中環街市的外觀和結構,中環街市是一個長方形的立方體,第四代中環街市建築融合了中式庭園和包浩斯風格,可謂中西合璧,呈現出香港獨特的建築風格。其中攝影名家何藩曾拍攝的水磨石的大樓梯就是中環街市重要的建築元素之一;另一個重要建築元素就是柱樑,其採用混凝土柱和樑結構設計,而柱與柱之間最大跨度是7 米,打破傳統石材紅磚建造的跨度限制,釋放更大和更多的室內自由空間,於當年來說是具有突破性、標誌性的建築布局。

36.jpg

現在中環街市內大約八成的舖位已入駐,地下有大多是餐廳和小型超市圍繞着中庭,一樓和二樓主要為小型飲食店、雜貨店和少量傳統商品店(雞屎藤茶粿、懷舊玩具擺設等),已經幾乎不見原本街市攤檔的風格。每一層都有出入口,地下分別於域多利皇后街和租庇利街;一樓於皇后大道中;二樓兩邊分別連結半山扶手電梯和往恒生銀行總行大廈的通道。中環站C出口走大約10分鐘便可到達,因為接駁着半山電梯,客流量非常多。裏面的各種設施都作了嶄新的嘗試,如男女廁的比例接近3:1,並設有智能報告板顯示空廁數量,一樓則另設性別友善廁所,配合香港多元化社會的需求,令人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37.jpg

中環街市的活化可以看到建築師對新舊共融投放不少巧思,精緻新潮的商店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確實能持續吸引人潮,也能提供空間於社區,形成緊密的聯繫,避免芳園書室活化失敗的一幕再次重演。儘管在保存歷史和的比例仍值得商榷,無可否認這是革新的一步,期待以後本地的建築活化,能達到維持收支平衡之外,亦能在保育及傳承本土文化歷史上發揮更好的作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