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啟燦:卓興慰忠祠與端午扒龍船---淺談潮州歷史文化

2022-05-30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5-30 at 11.15.53 AM (1).jpeg

清代同治年間,朝廷欽命的正一品建威將軍、潮州總兵卓興卓大人,定居潮州府城北「建威第」府邸,不忘舊屬,對清軍卓興部(卓家軍)昔日與他共患難同生死的陣亡將弁勇丁非常懷念,即向朝廷上奏摺:吾皇「若慎終追遠,必民德歸厚。」奏請擇地在位於現今的潮州市區中山路西段,興建「慰忠祠」,建祠面積達百畝。他的奏請獲同治皇帝御准,賞賜白銀二千兩,在府城之北敕建以悼念為國盡忠捐軀將士為主題的地域祭祀中心,祭祀麾下戰死沙場的將士;所請捐貲建祠,設位入祀,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以慰忠魂。

WhatsApp Image 2022-05-30 at 11.07.18 AM.jpeg

圖1:古代的龍舟競渡

在潮州市區中山路打銀街口,有一地方叫「城守頭」,原為清軍綠營駐潮州府大營。乾隆《潮州府志·卷七·署廨》載:「城守營都司署,在城西石人橋。(清)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建。」城守營為地方武裝機構,負有維持地方治安、防守府城的任務,屬潮州總兵所管轄,設都司(四品武官)一人,營屬千總共十一人,把總共二十一人,外委共二十六人,守城兵勇三千。營署後移大魚市巷內舊守備署。原署於清同治年間由同治皇帝御賜潮州總兵卓興改建為「慰忠祠」。這座貶惡揚善褒揚忠義的「慰忠祠」落成時,適逢端午節。卓興便與當時的潮州知府海廷琛商議,决定在距離「慰忠祠」咫尺之遙的潮州西湖舉辦龍船競賽作為紀念。卓大人擬以龍船競賽,象徵卓家軍將士在奮勇戰鬥中,一馬當先,擂響戰鼓,衝鋒陷陣,旗開得勝,勇往向前。此情此景便是:「滿湖飛棹戰驕陽,兩岸歡聲動四方。浩浩雄風攔不住,龍船直下氣昂昂。」卓興雖然功成名就,但對昔日捨命報國的戰友和弟兄念念不忘。為紀念英勇殉國的清軍綠營兵將,特命人做了綠、紅兩款龍船,以綠色龍船代表綠營兄弟,紅色龍船代表與他一起憑戰功獲晉升的戰將(紅頂官帽),在每年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同時,亦藉此祭奠、悼念為國捐驅的患難弟兄、綠營兵將。這是他對卓家軍英勇殉國先烈們的緬懷,也是對歷史的銘記。

WhatsApp Image 2022-05-30 at 11.06.36 AM.jpeg

圖2.清代正一品建威将軍,潮州總兵卓興。

另一方面,作為鎮守一方的建威將軍及潮州總兵,卓興從揭陽棉湖定居潮州府城後,亦想帶出一個信息,以扒龍船寓意今後與潮州的鄉親父老「同舟共濟,風雨同舟。」端午祭祀一事,在卓大人提議下,後來擴大至與之情事相同的清朝武將同僚方耀、鄭紹忠及吳光亮,一起祭祀其所部麾下陣亡的將弁勇丁。當年在西湖舉行的扒龍船,卓興必定親自為獲勝龍船頒奖,與民同樂。卓府老一輩向後人訴說往事時提到:同治年間西湖扒龍船乃潮州府城盛事,其中包括三大環節:祭祀、扒龍船及擂台比武。

清代潮州府城扒龍船之前,先要舉行祭祀活動,端午潮樂伴春水,一灣碧水倒映湖邊柳,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在扒龍船前,先要祭龍神、請龍船;安上龍頭、龍尾,之後準備競渡;參賽眾人先棄船登岸,拾級而上,神情肅穆地向龍王拈香叩拜,祈求龍王爺保佑風調雨順、闔船平安。接著祭祀「武聖」關公,「精忠昭赤日, 大義貫青天」直幡高高懸掛,「慰忠祠」主靈位安放案枱供桌上,随後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供品有大豬、三牲、米飯、蔬果、粽子等;祭祀時氣氛嚴肅,潮州總兵卓大人首先上香燭,燒紙錢,祭祀為國家陣亡將士,祈國泰民安;潮州知府海廷琛則祈求工商興旺,農業豐收、風調雨順;眾地方官員,商賈士紳皆祈求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官民齊保佑平安扒龍船。據老一輩說,卓興愛兵惜將滿朝皆知,他銘記與重視陣亡將士功勳,為隆重其事,整座「慰忠祠」建築規模比卓總兵府宏大,坐北朝南,前後共為五進院落,門外置有旗杆石,兩塊旗杆石中間插上旗杆,懸掛功名旗,旗杆頂端鐫刻坐獅;門口有石鼓,門樓有石獅。由於「慰忠祠」乃皇上御准及賞賜白銀修建,為彰顯皇恩浩蕩,前座大堂正中懸掛清先帝咸豐巨幅畫像,大堂背面供奉「武聖」關公,中座的主靈位供奉死綏清軍戰將英魂,三座大廳為香火堂,四座及五座祭祀為國陣亡將士,豎有隨卓大人征戰沙場而犧牲的將士姓名碑刻;祠後花園,有左右從厝房。祠內規定了規制儀節,每天早晚專人燒香點燈供奉;除每年春秋二祭,表達對英烈崇敬,激勵後人英勇殺敵,更借端午扒龍船以作紀念。卓興在生時,每年的端午節,皆親筆揮毫:「左聯:忠良自古垂青史,邪惡由來棄野荒。右聯:衛國血戰逝群英,端午魂歸粽子迎。」並張貼於「慰忠祠」大門口兩側。

WhatsApp Image 2022-05-30 at 11.06.58 AM.jpeg

圖3:光景如畫的潮州西湖

如今,中山路「慰忠祠」舊地早已面目全非,卓興與麾下將士金戈鐵馬的風流往事也已如煙似幻漸被煙沒;隨著時代的變遷,「慰忠祠」已鮮為後人知曉;在打銀街口斜對面,只留下兩條相鄰而不相通,同名均是「慰忠祠巷」的小巷;西邊巷外牆因住戶為出入方便,開了幾個門,基本保存尚完好,從厝門框上有人物彩畫,雖蒙上厚厚灰塵,仍難掩其昔日芳華。

「慰忠祠」仍存在於潮州老一輩的記憶中,默默延續著卓氏的一份忠義情懷。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九月,抗日保台志士、奉旨落籍潮州的愛國詩人丘逢甲(1864-1912)在潮州城創辦潮州東文書院,校址便是設在總兵卓興的「慰忠祠」。1959年,潮安縣政府在「慰忠祠」原址建成體育館,以強力燈光照明(故城内人俗稱其為「燈光球場」);球場是竹木結構,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上蓋面積2500平方米,逾2000座位,可供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體操、技巧、武術等體育項目訓練及比賽用。1982年在外場建起綜合射擊場、露天燈光球場、旱冰場,為城內居民提供了參與及觀賞體育表演比賽的好去處。潮州恢復建市後,「慰忠祠」原址更變成了市老年大學,成為譜寫老年人幸福晚年的華美樂章之所。昔日告慰英靈的「慰忠祠」,今能為民所用,相信卓興卓大人泉下有知,當含笑九泉。

同治年的端午節,早上先在「慰忠祠」舉行公祭,下午則移步至西湖主持扒龍船儀式。端午祭祀過後,鞭炮一響,扒龍船比賽就開始了;此刻便鑼鼓喧天,各艘龍船均插有一牙邊三角旗,俗稱蜈蚣旗,旗上繡著各龍船的名號。比賽時觀眾密集西湖兩岸,參賽龍船龍爭虎鬥,助威吶喊此起彼落,敲鼓、吹哨、喊號、壓船頭;激情觀賞彷如置身其中;水面彩旗飄揚,威武的「龍門」屹立在水面上,迎接競渡龍船爭先恐後地勇闖「龍門」。

WhatsApp Image 2022-05-30 at 11.07.36 AM.jpeg

圖4:清代的扒龍船比賽

龍船上的選手們分秒必爭,盡量直線前進,奮力衝刺;「龍門」終點處,預先用竹竿挑起一幅紅布,哪艘龍船先扒到終點並搶到紅布,即可享受到卓大人與海知府頒發獎品的殊榮,這在當時叫搶紅,也叫搶頭彩。在岸邊觀眾的歡呼聲中,搶了紅的龍船敲鑼打鼓,沿湖巡遊,炫耀一圈,流露出凱旋的歡欣和自豪。奪得錦標者喜氣揚眉,落後者則垂頭喪氣。潮州有句俚語形象地刻劃比賽結束後的情緒場面:「贏哩食桌;輸哩食粉葛。」

為弘揚忠勇報國精神,扒龍船之後,便是擂台比武,彼時群英薈萃,戰鼓擂動,殺聲陣陣,參賽選手皆以昂揚鬥志互相過招比拼,精壯漢子為了榮譽而戰,一招一式,虎虎生威;角逐者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謀略,勢均力敵謀者成;比武過程激烈精彩,潮州總兵卓興大人廣邀城中名人擔任評判,最後,脫穎而出的奪魁者由卓大人頒獎賞銀。每年的擂台比武,為國家輸送了不少武功上乘的軍事人才。

據李典信先生的《棉湖舊事》一書中記載,揭陽棉湖(今屬揭西)早期五月節有扒龍船比賽,參賽的龍船分別用青、紅二種彩繪,其起源則應從清道光年間出生自棉湖的潮州總兵卓興卓大人說起。卓興自幼家貧,為了生計,經貴人指點,投軍從戎,因其驍勇善戰,屢立戰功,被清廷一路擢升,同治時期官拜清朝正一品建威將軍,榮歸故里,探望家鄉父老,行善積德,除了捐資重修「卓氏祖祠」、「天后聖廟」和「鰲頭古廟」,為了使鄉親有更多文娛活動,他命人做了綠、紅兩隻龍船,與潮州府城的一模一樣,在棉湖大溪舉辦扒龍船比賽;更著人鑄造兩門鐵山炮,平時護寨防賊,每逢五月節扒龍船,鳴炮開賽。可惜,五十年代大煉鋼鐵運動時,鄉親將這兩門鐵炮捐予政府,支援祖國建設。自此,棉湖龍船競賽便開始盛行,並成為當地一項民俗娛樂活動。

WhatsApp Image 2022-05-30 at 11.07.52 AM.jpeg

圖5:清代的扒龍船比賽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為了重現棉湖往昔扒龍船的風采,棉湖近年復在棉湖大溪展開龍舟友誼競賽。棉湖佛祖宮裡落滿塵埃的龍頭,終於又安上龍船,再展雄姿,威風凜凜。比賽時溪邊站滿了前來圍觀的群眾,棉湖雖多年未曾舉辦過龍船賽,但往昔龍船競渡的畫面回想起來,仍讓不少棉湖人熱血沸騰。如今再聞水面戰鼓響,再現水上蛟龍你追我趕的場景,扒龍船又吸引了棉湖鄉親們的眼球。 

文章提供: 香港潮州商會會董卓啟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潮勇也很有特點,是棱角分明的戰場刺頭。因為潮勇的戰鬥力特強,為了保住自己的頂戴花翎,江、浙、皖等地的官員非常歡迎他們,多次向朝廷奏請調派潮勇支援,以保地方平安。

    此三千潮勇日後成為了卓興的子弟兵,也是卓家軍成軍的骨幹力量。

    卓興麾下兵勇,個個都是忠君愛國的勇悍之士,用冷兵器、用血肉之軀比拼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打得英法夷軍鬼哭神號。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