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香港藝術文化展覽進入新紀元?

2022-05-31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5-31 at 11.22.44 AM.jpeg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葉德平博士

最近文化圈子裡都在談論一件事,說香港將有一個全亞洲最大型之一的戶外 NFT x 本地藝術展覽,叫做「ARTAVERSE」。筆者知道甚麼是NFT,但卻不知道NFT也可以展覽。這次想借這個題目,探究一下香港藝術文化展覽的未來發展。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這個展覽到底是甚麼?筆者在谷歌打了「ARTAVERSE」這字,結果都是千篇一律的新聞稿。於是,只能「回歸本原」,看看它的官網寫了甚麼。

它的網頁其實很簡單,資訊不多也不少,總的來說有幾個重點:第一,佔地15萬呎,是大型展覽場地。第二,涉及NFT、元宇宙、Web3.0等科技概念。第三,它標榜了穿梭現實與虛擬世界的浸沉式藝術娛樂文化之旅。

元宇宙
筆者雖然雅好歷史,但也算是緊跟時代步伐。最近,也在跟一幫朋友嘗試探究利用「元宇宙」教授中國歷史。而在探究過程中,筆者發現其實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元宇宙」是甚麼。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聚焦於社交連結的3D虛擬世界的網絡。這個網絡並不存在於真實世界,人們需要通過一些裝備,像虛擬實境眼鏡、擴張實境眼鏡、手機、個人電腦和電子遊戲機等,才能進入這個人造的虛擬世界。元宇宙英文名為Metaverse,那麼「ARTAVERSE」大概就是Art + Metaverse,按此推論,這個展覽應該就是標榜這種虛擬感受。

雖然Metaverse是一個虛擬世界,但我們人類畢竟生活在一個真實世界之中,所以其展覽是不能脫離一個實體場地的。加上,如果要多人同時參觀,就必須要有一個大型場地,否則大家戴上虛擬實境眼鏡、擴張實境眼鏡,走不了幾步就會撞在一起。

NFT
說回元宇宙,它只是一個空間,那麼展品是甚麼?虛擬空間的展品,當然也是虛擬的。NFT就是它的展品。NFT,簡單來說,就是獨一無二的數字資產,無論是畫作、聲音、影片,還是其他作品,都可製作成NFT。而在買賣這些數碼作品時,必須由區塊鏈確認持有者身份。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虛擬藝術品。或者會有人問,這有甚麼用,根本不能拿在手。但筆者會反問,為甚麼你能拿在手的藝術品就值某個價錢,這個價錢的高與低,根本就是人類定義的。所以,只要你覺得有收藏價值,就會產生買賣價值。舉個例子,2021年5月,9個CryptoPunk在佳士得拍賣,結果以1,700萬美元易手,及後7523號CryptoPunk在蘇富比拍賣,亦以1,175萬美元成交。

關於香港藝術文化展覽的未來發展的思考
筆者相信,讀到這裡,大部分讀者應該還在質疑Metaverse元宇宙藝術是否真會成為未來藝術文化展覽的發展方向。在回答這個問題前,筆者想大家回想一下二十年前你會不會相信可以用手機原來可以有這麼多功能呢?你會不會相信虛擬社交的存在?一切皆有可能,5G的發展、手機的進步,將會把這個步伐推得更快。

其實,只要仔細分析ARTAVERSE的展覽手法,就可以看出它其實是在用一種名為「浸沉式藝術體驗」的展覽方法。

沉浸式藝術的核心為「沉浸」(immersive),指藝術家在特定空間內,採用聲、光、電等元素,為觀眾營造一個有別於現實的場景,從而使觀眾在獲得感官體驗的同時與作品產生互動,進而引發共鳴。早在18世紀初,就有一批先鋒藝術家在電影特效的啟發下,將聲音和光影應用於藝術創作中。近年歐美熱話「Immersive Van Gogh Exhibit」便是「浸沉式藝術體驗」的佼佼者。

Immersive Van Gogh Exhibit把梵高的經典圖畫,繪畫成動畫並投射在展覽場地的每一吋空間,當人走進展覽,就被梵高的筆觸包圍,帶來經典畫作的靜態觀感以外的浸沉體驗。

藝術文化展覽從來都不容易辦,因為藝術之美、文化之美都是「直觀」的感受,像禪一樣,不能言說,也不能言傳。而且,傳統的展覽模式一向為人詬病「太單向」、「無互動」,很難引起一些非常規藝術愛好者入場。反觀「浸沉式藝術體驗」展覽方法,它打破了傳統藝術與觀眾之間的隔閡,以豐富的技術手段為觀眾帶來了聽覺、視覺和觸覺上的多感官體驗。

執筆當日,ARTAVERSE還沒有開幕,所以目前只能猜想——從其標舉Metaverse的手法,估計應該是利用虛擬實境眼鏡、擴張實境眼鏡,再加上立體聲聲效,讓大家從感官到精神進入一個虛擬的藝術世界,從而為觀眾製造「浸沉式藝術體驗」。筆者相信,這將會是香港藝術文化展覽的未來發展方向。而且,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行將開幕,如何用新手段吸引觀眾、怎樣結合科技優勢推廣文化,將會是未來持續思考的議題,而這議題的答案可能就在ARTAVERSE。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