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美國新的對華敵對政策

2022-05-30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5-30 at 5.46.46 PM.jpeg

過去兩三周,美國舉辦了一波三折的美國-東盟峰會。美國總統拜登接着訪問南韓和日本,倡導建立印太經濟框架(IPEF);出席美日澳印「四邊機制」首腦會議。接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表對華政策演說。

連串動作顯示,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已經成型,並有以下特徵:

一、布林肯指責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最嚴峻的長期性挑戰,即中國崛起挑戰了美國霸權。他說不打算跟中國打「新冷戰」,卻强調要在中國周邊打造「戰略環境」,反映美遏制中國崛起目標沒有改變。布林肯稱未来十年是决定性的十年,顯示美國對華敵意有增無減,會積極挑動對抗。

美國也作了某些戰術調整,對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更具侵略性。

二、美國長期採取「戰略模糊」的對台政策。拜登訪韓日,卻數度稱美國「防護台灣」。拜登沒有「口誤」,他歷來都是鷹派人物。民主黨右翼也從來都相信「民主干預主義」 ,爲了保護自由,美國有權利和義務干預他國。

俄烏戰爭前,美國人沒想到一個親美政權能在俄軍壓力下支撐那麼久。以烏戰爲契機,美國團結西方國家援助烏克蘭,減少美國負擔卻又能牽制俄羅斯。如法炮製,拜登摒棄「模糊」,尋釁滋事,既爲「台獨」勢力打氣,也爲恐嚇中國,阻礙兩岸統一進程。

三、長期以來,美國的民主黨人認爲建立同盟關係是美國軟實力的體現。從美英和北約近來言行顯示,美國主導的北約有意把「防線」伸延至南海和台海。拜登本月亞洲之行也爲拉攏日韓澳「護台」,其中日本響應較積極。但印度立場相對獨立,因而美國戰略重點可能從「印太」又轉回到「亞太」。

四、拜登政府也打算拉攏東盟國家孤立中國。美國不開放內市場,卻拉東盟國家參與不需要美國會批准、非國與國正式簽署、卻排斥中國的IPEF。

日本外務省在東盟國家進行的民意調查卻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爲中國是G20中最重要的夥伴。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指IPEF排除中國「是政治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

美國過去多次圖謀與東亞國家組織排斥中國的聯盟,最後都不了了之。估計中國未來對IPEF的抨擊會升級,IPEF很難持久。

美國精英偏離國際現實

美國兩黨精英對擠垮俄羅斯並遏制中國有共識。再通過輿論煽動,美國一些群體的反華情緒升溫;拜登採取敵視中國政策迎合了那部分的民意。

美國內經濟表現欠佳,民調卻顯示民主黨5月獲得的支持率只有24%,是拜登任內的最低點。筆者認爲美國失掉在烏克蘭代理人戰爭的可能性也較大。美國在戰爭期間拱火,俄美關係在一段時間內很難緩和。

布林肯演說以宛轉方式描述對華政策,是鑒於國內和國際政治現實。從中美國力對比來看,美國沒有能力和準備「防護台灣」。台灣的民進黨政府樂見美國政策轉「鷹」;但本文截稿前,他們的反應相對以往謹慎。

一些拉美國家與美國漸行漸遠之際,中國東盟關係卻愈來愈緊密。此外,中國也積極發展與太平洋島國的關係。

整體來看,拜登政府的亞太盤算很難如願,美西方在西太平洋的影響力也會下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