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港推展愛國主義教育反思

2022-07-25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shutterstock_116498194 (1).jpg

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不少香港人公然鼓吹「港獨」,令北京當局大為憤怒之餘,也醒覺到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深受西方思想熏陶,國民意識嚴重薄弱,於是過去幾年在港全面推展愛國主義教育。

在剛剛過去的星期六,香港最大的建制派教師工會——教育工作者聯會就宣布籌辦多年的「愛國教育支援中心」正式揭幕。該中心不僅有展館,日後還將為全港師生提供一系列學習活動與培訓課程,成為香港第一所具有相當規模的國民教育中心,開啟了香港愛國教育的新篇章。

事實上,香港教育界在九七回歸中國前後一直欠缺國民教育。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只有數量極少的幾所傳統愛國學校有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這些傳統愛國學校在香港教育界卻是被邊緣的學校,引不起教育界和家長的重視。

箇中原因,很大程度上因為香港社會尤其是中產階層在港英政府的理念灌輸下,認定了國民教育是非理性的,容易淪為政治灌輸工具。每當有學校推動愛國教育工作時,就會遇到教師和家長們的大力反對和阻撓。
到了2012年香港爆發「反國教風波」,「國民教育」一詞更成為「洗腦教育」的代名詞,變成教育界避之唯恐不及的「票房毒藥」,許多學校不敢在校內深入推動國民教育。年輕一代由於長期沒有接受國民教育,也很自然地缺乏國家觀念。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出現「港獨」思潮,並不是無緣無故。

《香港國安法》前年實施後,特區政府隨即在學校加強國民教育,包括修改高中通識教育科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要求學生學習國家發展歷程、憲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同時,教師必須參與的核心培訓課程中,也加入與憲法、香港基本法有關的內容。

港府開展一系列改革舉措,令過去兩年教育界的愛國主義教育出現了積極變化。在學校講授愛國不再是見不得人,而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但不能否認的是,目前香港教育界乃至社會的國民教育也存在着不少問題。

一是衍生出形式主義。眾所周知,愛國是對自己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愫,不存在任何壓迫和強制。當然,愛國主義某些時刻也需要儀式,但這種儀式並不與任何形式主義的硬性要求相關聯。一旦走向形式主義,就會失去其原來的效果。

目前來看,香港中小學的不少國民教育活動都太過重視形式,忽視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比如,除了升掛國旗儀式外,有些學校喜歡集中全校學生召開「說教式」的教育大會;在一些青年活動中,不時可以看到主辦單位讓年輕人集體「擺字」喊口號,拍照後便一鬨而散。如此愛國主義教育,不會真正「入腦入心」。

二是衍生出民粹主義。樸素的愛國情感表達應該是理性的,真正的愛國主義也不會盲目抵制、煽動仇恨。但最近幾年,香港網絡上卻出現了許多非常激進的聲音,有些政治網紅人物打着愛國旗號,做出一些不符合邏輯的事情;有人甚至為了排斥異見,經常性地鼓動民眾去「扣帽子」。

譬如,有一些人站在道德制高點發聲,一會兒號召建制派支持者抵制某國商品,一會兒又批評港人出國留學、旅遊行為不愛國。早些日子,歌手張學友發言也被部份香港「愛國」網民憑空製造事端,推上了輿論風口浪尖。

三是滋生出狹隘的民族主義。推動愛國教育,可讓民眾加深認識國家,培育自豪的愛國情感。但一旦過分陶醉於對本國的激情崇拜,往往很容易盲目拒斥他國甚至是排外,使原本樸素的愛國情感慢慢變質,逐漸走向危害國家發展的極端,背離了愛國主義的本質。

尤其是當前的中國,已非百年多前積弱的中國。近年一些香港建制派人物在「愛國情感」的影響下,往往帶着一種濃厚的復仇情緒,提出要「收復失土」或「打敗前帝國主義國家」。這種進攻型的愛國主義並不健康。

正如香港特首李家超出席「愛國教育支援中心」揭幕禮時所說,過去有「居心叵測的人勾結外部勢力」刻意誤導港青對國家的觀念,令國民教育長期被污名化。當局在今年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全力推展愛國主義教育,意義重大。但香港畢竟是國際大都市,當局在培育青少年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也應該增強愛國主義的包容性,堅決抵制上述三種主義,這樣才能令「一國兩制」發揮更大的優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面對國家對於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要求,港府不應聚焦於本地教育系統已正在執行的工作,而應該制訂新猷。例如通過設立官方展覽館,介紹國家與香港的互動,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執政黨,領導香港人民發展的歷程,加深青年與一眾市民的愛國情懷。

    劉健宇  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