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宗翰:北約將向中國傳遞「強硬」信號?

2022-08-01
 
AAA

shutterstock_2029117769 (1).jpg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周二(6月28日)起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召開,除了聚焦俄烏戰事,另一項重頭戲便是新版的「戰略構想」將提及中國,美國事前更指有信心會納入「強硬」(strong)措詞。此舉自然引起北京不滿,接連發聲批評。究竟這個二戰後代表歐美陣營的重要防務同盟,將對中國釋出什麼信號,格外引人關注。

這次北約峰會開始前,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26日率先在德國登場。會後公報14次提及中國,內容涉及南中國海、台海、香港,以及新疆、西藏人權問題,並指G7國家將共同致力於應對中國的「不公平經濟行為」挑戰,包括減少對中國的戰略依賴、提升供應鏈韌性、加強在關鍵領域合作等。公報同時要求中國應積極行動,促成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

緊接着舉行的北約峰會也將重點擴大到中俄威脅,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和韓國領導人也以「亞太四夥伴」(Asia-Pacific Four)身份受邀參加。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周一便形容,北約組織與G7成員國對於中國構成的挑戰,觀點愈來愈一致。

回顧2021年的北約峰會也同樣緊接在G7峰會之後召開,當時的公報正式將中國列為北約面臨的系統性安全威脅,全文十度提及「中國」一詞,並指北約將「以捍衛聯盟安全利益為目的與中國交涉」。

這次北約峰會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戰略溝通協調官科比上周五(6月24日)提到,盟國曾討論並商議中國對國際安全構成的威脅,不只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北約「新戰略構想」將反映出對中國的憂慮,包括中國的經濟行為等。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接受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訪問時說,2010年峰會通過的戰略構想,完全沒提到中國,這次不會再發生。他並強調,中國不是北約的對手,不過中國崛起對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是挑戰,北約會努力在這次峰會做出決定,向中國傳遞清楚訊息。

對於美國與北約組織的說法,中國近日則加以駁斥。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周二批評,北約作為冷戰產物和全球最大軍事聯盟,長期固守陳舊安全觀念,早已淪為個別國家維持霸權的工具,「所謂新戰略文件,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實質上沒有改變製造假想敵、搞陣營對抗的冷戰思維」。

中國外長王毅當天會見即將離任的歐盟駐華代表團團長郁白時更向歐洲喊話,指歐方要對中國的發展方向形成更客觀和正確的認知,並重申「中歐是夥伴,不是對手,更不是制度性對手」。

事實上,隨着烏克蘭情勢變化,中國今年以來對北約的批評未曾停歇。俄烏戰爭開打前,中國與俄羅斯便在2月4日發表聯合聲明,共同表態反對北約擴張。

之後,王毅3月在全國兩會外長記者會上,批評美國「印太戰略」正成為集團政治的代名詞,真正目的是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維護以美國為主導的霸權體系。

由此,分析普遍認為,這次北約峰會計劃提出的「新戰略構想」如何描述對中關係,勢將進一步影響全球政局變化。

不過,目前多數北約成員國都與中國經貿往來密切,而這次參與峰會的日本、韓國更是如此。北約國家要如何描述與中國的關係,也難免陷入歧見。

路透社上周曾引述白宮官員表示,美國有信心北約新戰略文件將納入針對中國的「強硬」措詞,但仍在磋商提及中國的方式。

報道引述一名北約外交官的說法,美、英力主更強烈的用詞,而法、德則傾向較節制的用詞。折衷說法可能稱中國為「系統性挑戰」,並加入較為平衡的說法,表明願在「共同利益領域」和北京合作。

除了上述可預見的北約成員意見分歧外,美國自5月下旬起便持續釋出總統拜登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的訊息。

在過去這段期間,中國提及中美關係時多重申拜登先前與習近平通話時的承諾:美國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

倘若美方極力推動習拜通話,自然不能無視上述說法。以此推斷,在研議北約戰略構想時,便將多一分顧慮;加上還要顧及法德等歐洲盟友意志,這份戰略構想即便措詞「強硬」,但整體對中基調應不會有出人意料的論述。不過,對北約而言,在戰略構想納入對中陳述,無疑已是一大突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